人民西藏四十年建设篇:翻天覆地新西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1:41 人民网 | |||||||||
人民西藏四十年:中南海的关怀与西藏巨变 “置身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拉萨,你就会感到这座城市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里也能看到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甚至还有卫星通讯站———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抵达西藏。”“很显然,西藏已经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稳定期。”“西藏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见证者之一。”
这段话引自2005年7月18日墨西哥全国影响最大的报纸《至上报》。记者西蒙·莱维—达巴的这篇藏区见闻的标题是:西藏的变化翻天覆地。 从人背畜驮到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从造不出火柴螺丝钉到形成地方特色现代工业体系,基础产业蓬勃兴起 “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带来吉祥。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5月18日,青藏铁路南口铺轨到达拉萨市的“北大门”———海拔4200多米的当雄车站时,当地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唱起了50年前的西藏民歌《天路》。细心的听众发现,歌词中“公路”换成了“铁路”。 这一字之差,是西藏交通建设辉煌巨变的真实写照。 巍巍昆仑,莽莽雪山,千百年来沉寂无语。1954年,人民解放军修通青藏、川藏两条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把闭塞千年的西藏直接与祖国内地相连。如今,西藏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5万公里,92%的乡镇和71%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1965年,拉萨—成都—北京航线正式通航。1994年,国家投巨资修复世界海拔最高的昌都邦达机场,次年正式通航。2003年,林芝机场开工,今年底竣工后有望成为进藏旅游观光者首选的航空港。目前,西藏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13条,每周有60多个航班,旺季时达到80多班。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唐蕃古道,正见证着一条钢铁巨龙横贯南北: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青藏铁路,今年内将实现铺轨架梁全线贯通,明年7月1日试运行,从拉萨乘坐火车到北京只需48小时。 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森工、采矿、建材、制药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品牌。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藏医药业、高原绿色食(饮)品,矿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带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一条土街的聚居区到车水马龙的“不夜城”,从几千人的村落到中等城市雏形,城镇建设渐成规模 布达拉宫高耸云天,罗布林卡秀美典雅,马路街道车水马龙,飞檐翘梁霓虹闪烁……置身于拉萨街头,你在为眼前的繁华景象击节惊叹时,能否想象得出50年前拉萨的模样? 那时的拉萨,仅是个2万多人的聚居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惟一的一条八廓街不过1公里长,还是信徒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围绕大昭寺转经踏出来的。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央政府的关怀和对口援助省市的支持下,拉萨市逐渐完善道路、照明、给排水、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渐成规模。 今日的拉萨城区面积已达54.8平方公里,是50年前的18倍。城区常住人口27.2万人,是50年前的10倍。30余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城市道路总长241公里。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商业街,还有家具城、汽车城、美食城,内地城市有的,这里都不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建筑和街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让人惊喜的岂止是拉萨。40年前,藏北重镇那曲不过是个几千人的村落,1998年以前建成区面积也仅有3平方公里。在对口援助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宽敞的浙江路和辽宁路拉开了城镇框架,一座中型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那曲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藏干部李良福介绍,那曲镇的建成区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流动人口7万人。 如今,伴随着产业建设的升级,西藏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已有建制市2个,县、区71个,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52万人,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1999年,林芝地区八一镇被评为“全国优秀园林城镇”;2001年,昌都地区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去年,日喀则市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区内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从藏文化的发祥地到经济发展的“金三角”,从逐草而栖的游牧帐篷到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农牧区面貌日新月异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一江两河”的中部流域地区,跨越18个县,耕地面积占西藏耕地总面积半数以上,自古以来就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1990年,中央作出一项重大决策:把一江两河地区的综合开发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耗资12亿元,历时10年。这个西藏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包含了水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重点开发建设工程200多个。 十年心血非寻常。这项工程使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受惠人口达80万人。一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去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已达43.33亿元,粮食总产量96万吨,牲畜存栏数2509万头(只),基本实现了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西藏采访期间,记者行程万里,沿途看见众多朝气蓬勃的小城镇、雕梁画栋的新农居。千百年来,牧民逐草而栖,解放后在政府帮助下才逐渐定居下来。为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加快西藏小城镇建设和民房改造步伐。自中央决定把援藏资金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后,千家万户农牧民受益匪浅。 昌都地区早在1998年就率先拉开小城镇建设序幕,农房改造工作也于2002年展开,迄今已启动11个县的19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并完成了1400户民房改造,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记者在类乌齐县达果村看到,道路两侧矗立着整齐划一的崭新农居。村党支部书记丁增曲加说,全村91户农牧民已有54户统一集中建新房,每户材料费加上工钱约4万元,基本由政府出资,农牧民无经济负担。71岁的老牧民登培说:“这种好事只有共产党能够做到!”人民网记者 徐锦庚 郑少忠 何勇 相关专题: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