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浪人物专题 > 正文

综述:法国参赞张泰年的中国情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04:57 中国青年报

  对张泰年来说,这次奉调回法国,并不意味着他与中国的“爱情故事”终结了,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短暂的离别。

  8月中旬,刚刚卸下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参赞、新闻处主任等职务的张泰年在回国前的招待会上面对欢送他的嘉宾轻松一笑,“我很快就会回来,我离不开中国”。

  从2002年来北京,张泰年虽然只担任了3年多的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参赞,但是,他与中国的情缘却已延续了26年。

  1979年,中国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20岁出头的张泰年就背着行囊来到中国。在法国大学里学习中文的这个法国小伙子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他认为,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从戏曲与歌剧入手,戏曲里既包括历史、文学,也囊括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老师的要求下,张泰年每天晚上都要去听戏,不管是好是坏,这练就了他扎实的戏曲功底。张泰年不仅酷爱昆曲,而且还能填得一手好词。他写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中国戏曲史。他把自己归结为“喜欢传统”。

  回忆起那段历史,张泰年的目光中泛起一丝幸福,“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25年前认识了我的夫人,我们已经结婚21年了”。坐在记者面前,他两鬓已略显斑白。

  面对“中国通”、“中国问题专家”等称呼,张泰年总是一笑置之。不过,他更喜欢称自己为“汉学家”。他的中文水平和对中国历史文学研究的造诣在驻华外交官中确属一流。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学习之后,张泰年回到法国,在法国东方研究院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中国语言文学。在执教6年之后,日益强烈的对亚洲的思念促使他放下教鞭,返回亚洲。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官员,张泰年在泰国、老挝等国家工作数年。后来跟随法国驻老挝大使到中国台湾,在法国在台协会工作。自此他正式进入法国外交部系统。1996年,张泰年被调到法国驻美大使馆,作为政治处的“二号”人物工作,负责美国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作为一秘负责使馆新闻处。2000年,他奉调到法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作为领事馆的“三号”,负责政治事务。2001年,美国发生“9·11”的时候,张泰年就在纽约。

  2002年,张泰年出任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参赞。刚到北京时,张泰年对法国使馆新闻处的状况感到吃惊:使馆二楼一间黑暗狭小的房间,两名法国外交官和一名中国雇员,与外界没有什么联系。“作为西方大国的法国,怎么能这么不重视宣传法国的形象?”刚刚从纽约到北京的张泰年感到反差很大。

  在时任法国驻华大使蓝峰的支持下,张泰年开始整顿新闻处。到他离任前,新闻处从使馆二楼黑暗的小房间搬到一楼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人员从3人增加到11人。除张泰年外,有两个法国助理,还有一人分析中国媒体、一人负责《今日法国》的刊物、一人负责网站、一人管理资料室,两名中国雇员负责与中国媒体和中国机构联系,还有两个法国政治学院的学生在新闻处实习帮忙。“现在这里才是一个真正的新闻处。”张泰年指着新闻处的办公室说,“但是,目前的水平只与法国驻日本使馆新闻处规模相当,比起驻美国使馆的25人新闻处的规模,还不算大。”

  在张泰年离任的招待酒会上,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郁白这样褒奖他,“新闻也许是我们最重要的外交,没有新闻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外交,在张泰年参赞的努力下,在中国处处能够听到‘法国的声音’”。

  2004年和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中法两国元首实现互访,法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逼真、越来越贴近,中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得到加强。这其中,法国使馆新闻处功不可没。

  张泰年说,中国人对法国的了解就是“浪漫”,甚至停留在拿破仑或者戴高乐时代,这种记忆是陈旧的,两国彼此的了解都停留在过去,对现在知之甚少。“中法文化年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两国老百姓了解到了现代的法国和现代的中国。”

  “我喜欢这里,希望两三年后就能回来。”在回国的前一天,张泰年坐在使馆新闻处的办公室里语气肯定地说,“我们的爱情故事还会继续!”本报记者 石洪涛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