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北京抗战纪事:日本投降百姓夺回被抢财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5:29 新京报

  -人物档案

  姓名:魏文茂

  年龄:87岁

  人物简介:海淀区六郎庄人。1937年曾在哈德门(崇文门)一家首饰作坊做学徒,但日寇入侵后只能靠偷偷卖共和面、帮人运稻草为生。亲历了日本兵奴役下的悲惨生活。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回村务农,后在一家造纸厂上班,直至退休。

  -背景资料

  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猛烈攻击,国民党守军战死5000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殉国。

  宋哲元于29日离开北平,按蒋介石的命令撤退到保定,第二十九军驻北平部队也陆续经门头沟撤退。当日,北平沦陷。

  推开魏家平房的房门,只见靠床的墙壁挂满了字画,床头装裱过的“室静兰香”四个大字分外醒目,署名为“魏文茂82岁书”。魏家人告诉记者,那是老人5年前写的。

  由于早年锻炼出一副好身板,老人现在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而且还养成了每天练字的习惯。他本不愿谈那段苦日子,但在记者的要求下,他还是断断续续地回忆了一些日军统治下的生活。

  亲眼见麻子脸射杀日本兵

  1937年夏天,魏文茂19岁,在哈德门外一家首饰作坊当学徒。在他的印象中,7月7日那天忙了一天,腰酸腿疼地躺下就睡着了。后半夜被隆隆声惊醒,才发现从西边零星有打枪放炮声传来。和他住在一起的七八个伙计也惊恐万分,吓得不敢合眼,也不敢出门。

  第2天天亮后,街上一片混乱,到处传言日本人占了城。老板看到时局不对,再也不敢开门做生意,想学手艺的魏文茂和伙计们的生计便成了问题。几天后,魏文茂不得不到哈德门内的亲戚家,随表哥每天凌晨起来拉黄包车,日子过得很艰难。

  三四天后,亲戚家也住不下去了,因为“一个日本兵,白天在西直门骑马被人枪杀,引起了骚乱”,魏文茂看见射日本兵的是个麻子脸。当天晚上,日本人进行全城大搜捕,很多脸上有麻子的人都被抓走了。魏文茂因为是目击者,不得已又躲回哈德门外的首饰作坊。“听说那麻子后来打电话给日本人,告诉了自己在什么地方,估计是怕鬼子滥杀无辜。”

  为生计运稻草贩“共和面”

  躲了一个星期,日本人出了个规定,城里的人拿到证明自己身份的纸片后,才能出城。魏文茂托人拿到身份证明,就背着做首饰的工具,经西直门回家了。

  日本人进城后,北京城的粮食非常紧张。日本人为补充军粮,常封店抢铺。很多人家为充饥,把麦皮、玉米棒子、高粱等搅和在一起吃,日本人称之为“共和面”。

  由于军粮紧张,日本人下令中国人不得私自买卖粮食。迫于生计,魏文茂不得不骑自行车,走几十里路,再从西直门偷偷进城,去街头巷尾的店铺偷偷收购“共和面”,然后运到海淀黄庄卖。

  “好的时候能买到几十斤,运气不好的话,只能空手回来。”魏文茂老人回忆,当时很多人家里没饭吃,有钱也买不到面,“平均跑一次,赚的钱大概能养活自己几天。”

  进城要给汉奸塞红包

  提着脑袋偷卖共和面,魏文茂大概干了半年,之后就随人跑运稻草的活了。因为当年六郎庄周边全是水地,稻草多,一些人串村走户地收购,再雇人拉到城里,卖给喂牲口的人家。

  魏文茂回忆称,他习惯从西直门进城,运稻草时一到城门口,就会被日本人拦住。日本人要他把稻草一捆捆地搬下来接受检查,一些帮日本人做事的汉奸则站在旁边监视。如果不想搬下稻草检查,就要塞红包给日本人身边的汉奸。

  对方嘀咕一两分钟后,日本人就会默许直接进城。

  “城里有些人养了牲口,稻草是卖给私人的,从没喂过日本人的军马。”

  冬天靠施舍的小米粥度日

  日本鬼子占领北平两三年后,连黑窝头、蒸白薯也难吃上了,即便是地主家,水稻也成了稀罕物。“我们就去扛活,挣点儿钱,再去买些粗粮。”魏文茂说,每到冬天,就要去舍粥的地方,讨些小米粥度日。

  魏文茂还记得,在海淀南路人民大学西门往北六七百米的地方,当年有座庙。北平沦陷后,母亲曾带着孩子们在庙周边种菜谋生(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但母亲种菜和魏文茂拉稻草的收入,仍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于是一家人常挨饿。后来饿肚子的时候,魏还会记起当年庙门口写的一副对联:问大事因何倒座,恨世人不肯回头。

  舍粥的地方在通慧寺附近,原来也是座庙,离家近5公里。魏文茂回忆当时的情景:凌晨两三点,20出头的他,和妈妈及5个哥哥就得起床赶去排队。接受施舍的人,先要从门口进去,沿着墙排队,再折回到大门口,早晨七八点钟,舍粥才开始。“去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还抱着孩子。”

  魏文茂还记得,装粥的大缸一字排开;而去打粥的人,有的拿脸盆去盛,有的拿木桶,但最后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一大铁勺,“小米粥稀的时候,可以看见自己的头影。”“就算3点起来,很多人还是讨不到稀饭。”

  日军活埋人棺材里传哭声

  离六郎庄不远的西苑,是魏文茂经常去的地方,那里也是日本人在北京的据点之一。他记得西苑北边有块空地,有好几亩,日本人来后,就成了坟场。

  坟场的前面,就是日本在北平建的“战俘集中营”,就在圆明园西南角,当时没有围墙,老百姓叫堆子。由于很多中国人在此惨遭杀害,当地老百姓也称此地为“万人坑”。据后来日本战犯上村喜赖供述,西苑“战俘集中营”建在颐和园、圆明园、六郎庄和北大之间,国民党29军宋哲元的军营原址上。

  “人还没死就被活埋,棺材里面还有哭声,没有棺材的,就直接埋在坑里。”魏文茂那时还小,不太敢看。那个时候大人们说,日本人怕八路军,把对他们不友好的中国人都当作八路军,“有些是抓来的伤员俘虏,有些是普通百姓,被活埋时都大喊大叫。”

  他还经常看见日本军营里的那些伙夫,除了做饭外,还帮着日本人埋人。有一次,在离他三四米远的地方,4个伙夫抬着两根木杠子,上面放一块木板,横七竖八地躺着四五个衣衫破碎的人,有的还在呻吟,但随后均被扔进了坑里,“一个坑里不定埋多少人。”

  北平沦陷后,魏文茂一直拉了几年稻草。有一天他正在西直门,准备送稻草到新街口,突然发现日本人开始一边哭,一边骂站在路边的老百姓“八嘎亚路”,“一辆辆汽车从西直门出来,车上全是日本军人,他们一边哭一边像鸟一样叽里呱啦地大叫。”后来才得知,原来日本人投降了,“瞧热闹的人不是很多,老百姓怕啊,当时担心他们指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回来呢。”

  西苑百姓冲击日本人基地

  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人及其家属就开始逐步撤出中国了。可还没等他们撤完,西苑附近居民忍受多年的屈辱终于爆发,很多人铰断日本人基地围着的铁丝网钻进去,抢回被日本人掠夺去的东西。

  尽管日本投降后,城内的一些日本兵退到西苑的营盘,还有被老百姓叫“白箍”的伪军维护秩序。但老百姓们顾不了那么多了,“抢西苑不止一次,也不是一个一个人单独去抢,对日本人的恨,是血海深仇,东西根本没法补偿。”

  “日本营盘南面有条沟,沟的南边是条东西走向的土丘……”“当时上百人先翻过土丘,再跨过沟去抢西苑,连灶上热气腾腾的锅也抢。”

  “日本人被抢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嚣张,有的人眼看着被抢不敢动。”魏文茂看见街坊许二奶奶就抢了件皮袄,“但更多的是抢铜板,一袋袋的背回家,回来后就埋在自家院子内。”

  魏文茂的儿子介绍,当年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小调《抢西苑》,描述当时的情景,可惜现在已经失传。魏文茂补充说,他母亲去世时,在葬礼上,和尚们还唱过这个曲子,那是1948年。

  -结束语

  今天,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本报从7月7日开始的《抗战北平纪事》也将于今日画上句号,总计41期。

  这些天来,41位北京老人讲述了他们眼中的那段艰难岁月,我们因此获得了与他们共同的记忆,关于那八年的记忆,关于北平的记忆,关于一个民族的记忆。

  个人的叙述似乎只是片段,却因而更加真实可感,个人的叙述似乎千差万别,而家国命运却因此得到了最直接的确认。

  我们试图勾勒当年北京城的生活百态,我们希望留存一份鲜活的城市档案。

  抗争,忍受,屈辱,仇恨,饥饿,逃亡,鲜血,泪水,枪炮,歌声……当一切立此存照,当一切在纸面复活,我们知道:回忆是有力量的,这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选择希望与和平,《抗战北平纪事》因此获得了它出发的起点与源泉。

  是为专题结束语,亦为一份传媒对那段烽烟岁月的真诚纪念。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毛学文

  本报记者 韩萌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