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专题 > 正文

专家访谈:假如卡特里娜发生在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02:42 人民网-华东新闻

  从地理区位、河流入海口和经济繁荣等看,上海都与新奥尔良市有相似之处,而人口和经济聚集度远比新奥尔良市要大。我们如何从灾难的痛思中获得启示

  今年台风损失惨重,明年会否卷土重来

  ———如果有像“卡特里娜”一样的台风在中国沿海登陆,目前的防御能力是否可
防止出现一个中国的新奥尔良?

  记者:几乎是同时,台风“泰利”、飓风“卡特里娜”分别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美国南部沿海城市新奥尔良肆虐,为害之惨重,世人痛心。

  满志敏(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近年来,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热带风暴主要影响地区都连续出现损失严重的事件。在中国,去年8月12日强台风“云娜”在浙江省温岭市镇登陆,被中国气象局鉴定为1956年以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大的一次台风,造成直接损失高达181.28亿元,是浙江历史上少见的巨大灾害损失。今年8月6日台风“

麦莎”和9月1日台风“泰利”先后在浙江和
福建
登陆,“麦莎”仅在浙江、江苏两省就造成损失超过了77亿元。而“泰利”则在福建、浙江、安徽等5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这样连续的重大灾害损失事件,在1949年以来沿海台风灾害中是罕见的。而在美国,2004年以前排名前10位的飓风损失中,有4次就发生在2004年,分别是“珍妮”69亿美元、“弗兰西斯”89亿美元、“伊凡”142亿美元、“查理”150亿美元。今年接着是创纪录的飓风“卡特里娜”。

  给社会带来巨大创伤的自然灾害,是否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对此科学界仍有争论。但有两个事实却是不争的:其一,特大的热带风暴及灾害损失在全球都有增加的现象;其二,热带海洋表面的水温增加,会促使风暴能量发展得更大更快。

  那么,人类能否组织有效的防御机制,减小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除了加强各种设施的抗风、防水、御洪等功能,以及灾后自救和社会救助外,近年较多使用的人员疏散机制也是一个重要措施。灾后救助和人员疏散都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要求。美国新奥尔良市的灾后混乱局面,也让我们警醒,如果有像“卡特里娜”一样的台风在中国沿海登陆,我们是否可防止出现一个中国的“新奥尔良”?

  面临灾害侵袭,可以有所作为

  ———临海临水地带应优先发展防灾产业和无烟产业、智力产业、高科技产业,重点产业及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要远离海岸带受灾敏感区域

  记者:在临海经济时代的今天,有着黄金带之称的海岸带、河口三角洲,对灾害的敏感性、脆弱性也进一步凸显。黄金带往往也是灾害带。有没有可能在沿海产业布局方面做些文章,降低灾害损失?

  徐长乐(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是沿着水的轨迹走的,从大河流域走向海岸,由海岸走向大海、全球。当今大河河口、海岸带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精粹之地。世界上约有80%的大城市和60%的人口聚居在距海岸线200公里的海岸带上,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城市林立、港口成群。至今内陆人口还在不断地向海岸带迁移。

  然而,黄金带,特别是河口地区的海岸带,容易同时遭受多种灾害的侵袭,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最近几年影响我国的台风位置相对北移,对华东沿海一带威胁尤大。如果在临海临水处大规模建设工业企业,不断加大产业活动,如围海造地、无序采砂、过量抽取地下水致地面沉降、砍伐红树林建海岸工程等等,均是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其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海岸带的承灾能力,强化了海岸带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因此,财富的快速增长和人口在海岸带灾泛区的高度集中,加剧了致灾度。

  从三大产业来讲,农业是最脆弱的产业,灾损是直接的、显性的,但相对来说,减灾工程建设的防灾效果非常显著。工业一般是具有抗灾、抵灾能力的产业,但是,不当的工业生产和对某些产业活动认识和控制能力的不足,会加剧灾害的影响,甚至增强了灾害源的强度。如海洋石油开采因灾害而造成油井废弃或海域生态恶化等现象。因而在海岸带不能无限制地大规模发展工业,要遵循自然规律,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

  服务业是抵御灾害影响相对最强的产业,受灾害影响的物化损失较少。但一旦受到危害,影响甚大。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通信、道路交通网)一旦受损,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可能引发社会动乱。同时,灾害与产业、财富、人口的集聚是正比相关。因此,沿海城市及海岸带为了防灾减灾,应调整产业布局,减缓灾害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从产业角度来讲,临海临水地带应优先发展防灾产业和无烟产业、智力产业、高科技产业。它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物质的投入以及有形财富的物化要求相对不高,对灾害的诱发和受其影响相对也小,应得到政府部门的优先扶持。

  重点产业及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要远离海岸带受灾敏感区域,且要加以重点防范。只有在面临灾害侵袭时,力求不出现大的损失,才能确保城市正常运转。

  要为自然留下足够空间

  ———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而不要试图改造大自然

  记者: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于川江(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位于长江三角洲河口海岸带的大都市上海,从地理区位、河流入海口和经济繁荣都与新奥尔良市有相似之处,而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度远比新奥尔良市要大。我们如何从灾难的痛思中获得启示?

  启示之一,产业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本。时刻牢记过度开发海岸带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威尼斯就是由于陆地下沉,以致地表低于海平面而形成水城。时下一系列的海上再造工程绝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要敬畏大自然,而不要试图改造大自然。

  启示之二,在加强沿海防波堤建设外,更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灾害发生的缓冲带,如大规模的珊瑚礁、红树林、滩涂等三大自然屏障构成的缓冲带是海塘堤坝抵御灾害的重要屏障。

  启示之三,除了必须安置在临海的产业外,在离海岸线近的地方不宜设立规模产业和建造城市集镇、安置居民区和海景宾馆,宜建防风林、湿地、旅游设施。要为自然留下足够的空间。 作者:本报记者 汪晓东

  相关专题: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