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书已成网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4:40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 张燕 和印象里的旧书店差别不大,布衣书局其实是几间小屋,未整理好的旧书散落在地上和书架,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几排书柜,就连店员的成员恰巧也是六名,得知记者是为《查令十字街84号》那本书而来,书店的主人胡同笑了,说那是他心目中的童话。
变与不变 亲爱的汉芙小姐: 实际上,我刚离开伦敦到乡间跑了一大圈,到处拜访私人宅第,搜寻待售的藏书,所以回信晚了。 马克思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敬上 胡同每天的工作也大抵如此:钻旧书市、收购旧书、清洁整理,为书籍写新的推广词放到他开办的网上书局论坛。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将摞成一摞的书慌乱的往房里堆,这是他刚从旧书市场淘回来的。 一聊到书,胡同没有预想中的滔滔不绝关于各本好书的推荐,反而有点牢骚,一旦兴趣变成了职业,他以往对书的许多感觉逐渐变得麻木。倒是在搜罗旧书的过程里,令他可惜的事情添了不少。“卖旧书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胡同很羡慕查令十字街的年代,虽然物质困顿,却有许多人了解旧书店的存在,愿意将他们手中宝贵的收藏直接交给书店。而如今尽管资讯发达,旧书被直接当成废纸进了废品回收站,接着辗转至底层书商,几经周折才能落到旧书店。“这些中间环节造成的磨损和丢失很有可能造成许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布衣书局的旧书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私人收藏,胡同和他的同事会针对性地寻找一些人,可能是学者,也可能是出版社的社长,报社主编。和这些人打交道,胡同很欣喜,那是因为常常能在他们家中见到价值不菲的藏书,还可以听来不少关于书的故事。而且,这些人从不讲价,末了总会对胡同说:“给多少钱无所谓,就当是支持你这份事业了。” 也有素未谋面的老者打电话给胡同,不是买书或卖书,只为告诉他,很高兴这个年代还有人在坚持做这样的事。采访的过程中,胡同盯着网上的书局论坛,时不时地会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他笑笑说,虽然没有汉芙小姐的来信,网上也有人写着他与布衣书局的故事呢。 让大家都看得上书 诸位先生: 如果贵店有符合该书单所列,而每本又不高于5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定购单,并将书寄给我? 你忠实的 海莲·汉芙(小姐) 喜欢看旧书的人,不免都有个价格因素。和昂贵的新书相比,旧书会让人惊讶于它的价廉物美。布衣书局的名字,是胡同和一个热爱看书的北大博士吃饭时闲侃出来的。 迫于现实,胡同坦言如今制定的一些方针可能和当初取名字的想法有些背离。既是“布衣”,就不想旧书成为众人追捧、高高在上的东西。他甚至希望他的那些书每一本都能物超所值,“现在的经营压力使得我只能说这些书的定价反映的都是物有所值。” 让胡同有些得意的是,他想出的在网上开办旧书店的点子满足了许多人的梦想。虽然这一过程弱化了寻书的时间和空间感,可也给足不出户的人带来不少便利。生长在山东一个小县城的胡同本身也是网络时代的受益者,以前常常拿半个月工资去买书,最犯难的就是小县城里压根没有旧书市场,他只能抓紧每年去一次济南的机会淘点好书。而网络让四面八方的爱书人见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旧书,“有些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撞上的”。 他感慨说,如今的“汉芙小姐”还能直接和他这个书店老板即时沟通,省却了书信往来的繁复和不便。当然他也承认,省掉的似乎还有种浪漫的情怀。索性,旧书的魅力能弥补这些缺憾。 泛黄的香气 此致 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全体同仁: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任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海莲·汉芙上 胡同拾起手边的一本线装书,轻轻翻了几页,他很喜欢发黄的书页散发出的味道,装订的手感也是如今的胶订比不了的。他说,旧书不管是哪一样细节,都油然而生一种怀旧的气息。 胡同有位著名的同乡叫王羲之,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九旬老头在洗砚池边天天摆摊卖旧书。胡同是从那时候开始对旧书感兴趣的。“旧书容易招人喜欢是因为它有很多不可获得的东西,有机缘巧合,有比新书多得多的背后故事”。 寻找一本旧书总有很多等待,这个过程就像谈恋爱。1997年胡同第一次到北京的潘家园,在那里的旧书市场他花30元买下一本画集,而当时,他一月不过挣300元。他毫不后悔地解释,那本画册他苦念了好久。所以他能理解汉芙为什么会对长期遍寻不着的书付出焦虑的催促,而一旦获得则欣喜若狂。 旧书还能寻回儿时的记忆。开了书店,他也见到不少和他一样怀念儿时的读者。一本1957年出版的《飞出地球去》,让寻觅了二十多年的顾客激动不已:“这,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书啊。”当下便买了下来。 “这就是所谓成长经历里的痕迹,重新拾到,会发现人生的奇妙”。胡同说他从不介意旧书里留下的上一个读者的批示,特别是那些对你影响甚深的人,如果一旦在某本书中得见其痕,即使是无意义的寥寥数语,也会让你对过去的某一刻留恋不已。 永恒的继承 亲爱的凯瑟琳: 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 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海莲 布衣书局刚成立的时候,胡同在东单一栋旧房子里搞了个小小的读者沙龙,旨在为爱书人开辟一个平台,与同好分享、炫耀淘到一本好书的经历。一年多了,搬了新家的布衣书局只剩下当初搞沙龙买的旧式藤椅。 “原来买这么多椅子,想得很简单,就是希望会有很多人高朋满座的聊大天。喜欢淘书的人隔三岔五的到这儿来,一人夹几本书,聊聊彼此有趣的经历。”胡同坦言这一年多是他这许多年来最累的时刻,而他也没办法陪着那些书友热热闹闹地侃大山。 言谈间,他又开始羡慕起查令十字街的时代,“那个故事过于美好和温情,而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但他还是保留了那些椅子,做旧书的人,内心总有点温暖留存。胡同还曾想,某一天,素不相识的异乡客来到北京,只是因为书而走到布衣书局,大家相识相聚,吃顿饭,喝点酒,就有很多可以追述的情怀:“指不定哪天我又有信心和精力搞沙龙了。”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布衣书局能变成城市的文化地标,哪怕有一天没有了,也会有人指着某个地方说,你看,那里曾经是布衣书局。 就像如今的查令十字街84号仅剩下一面铜铸圆牌,那个世界依然在散发着清芳。 谁还对书怀有古典的爱恋 -本报记者 张小庄 我看书的时间都是半夜,这个时候人躺下了,脑袋不再高高在上,什么东西都容易灌进去。翻翻新书们,译林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说是“爱书人的《圣经》”。喜欢书,一直羞提“爱书”二字。先看看自己符合几个条件。 以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为输出港,向美国纽约一个叫海莲·汉芙的女子邮寄了20年古旧书。那是从1949年开始的,当时的英国,战后的贫穷和物资匮乏使得肉食只能在“黑市上瞥见过”。美国女子海莲·汉芙在寄还书款的同时,则从纽约寄去火腿、生鸡蛋等食品,请84号的主人德尔先生分给店员,而他的妻女还能收到战后英国堪称奢侈品的长丝袜。 海莲本人并不富裕,她在20年间,只买走50多种书籍。她邮购的都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萨维奇·兰多有“希腊对话录”、“罗马对话录”的《假想对话录》、《通俗拉丁文新约全书》、精装版的合唱乐谱《马太受难曲》、《弥赛亚》、沃尔特的《五人传》……这就注定了她在五十年代,美国文化开始抬头的时期不会走运——同名电影一开始,一位美国书商就给她判了刑“这年头没人要买的英国佬写的英文书”。 她买书还有一个特点:从不买没有看过的书!她喜欢对不同版本进行反刍,喜欢看前人留下的眉批,每个人、每个时期对文字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前辈的馈赠就这样留在了书页的写写划划里。 果然,她的剧本不再排演,她书的选题也无人问津。 本来海莲会继续窘困而富饶地翻看她购自英伦的旧书,但是1969年她收到的一封来自84号邮件,上面不是她所熟悉的名址单行距的写法,她的姓氏HANFF也变成了H这样的缩写。是书店的来信,德尔先生突然辞世。 20年的君子之交,没有人间真情不会这样绵长和宽怀。 海莲的火山终于爆发:一年后,他们的书信集出版,查令十字街84号成了全世界爱书人朝圣的地方;1975年BBC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荧屏;6年之后,严肃的英国戏剧界在伦敦三月不衰地上演着舞台剧;又是一个6年,同名电影由安妮·班克劳夫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 迟来而长期卓越的成功给穷了半辈子的女剧作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些并不能挽回84号的命运。德尔先生的后人,不再以此为生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有多少谋生的手段层出不穷。 现在书中收录的80封信件中的细节,被人们解读成两种爱: 女主人公对书固执、绵密的感情和对店主弗兰克·德尔的精神之爱。而后者似乎还更能抓人。但事实上,在我细数了这被收录的80封信后发现,来自英国的感动,出自10个人之手,它们是弗兰克严谨的工作函、他妻女的生活问候、6名店员的感激和关照、书店邻居一位80岁老太太的刺绣桌布。而源来美国的感动,不仅有情暖书店所有人的“您实在太好心了,把辛苦挣来的钱花在我们身上”,还有贫困的剧作家三度托赴英朋友替她看望一下“她的书店”,活脱从狄更斯小说中跳出来的小屋。 84号带来的无论是书缘还是情缘,都是一种古典的情愫。不同的年代情虽真愫不同。但总的来说,在谋面之前,这种感情延续得越婉长越动人。10年前的《廊桥遗梦》曾被人解释为,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期,5年前的《花样年华》也被阐释成“一切都因六十年代”。而当下这个直白裸露的年代还有什么比“暧昧”更令人心动?早年还有碣石潇湘文友笔谈成眷属的隽永,网络天下的到来,高效地促成两地之缘的同时,也瓦解了只有时空才能编织的悭吝之美。 而我们都是既能感受古典情愫,又享受着电子化交流和现代交际方式的幸运者。 合上书,掩别这段古厚情谊的同时,又听到海莲·汉芙因无川资不能于弗兰克在世时去回报这份伦敦大爱时,给朋友的沙沙复信: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到过麦加的驴还是驴 -本报记者 李北方 发自伦敦 就在伦敦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查令十字街大概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在北京。在找到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我发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从附近路过好多次了。但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再多一些擦肩而过,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一条不是很宽阔不是很繁华的街道,一间普通的酒吧,那个记录着一个故事的铜牌被装饰灯挡住了一半…… 黄昏时分的酒吧生意正好,摆在门外的桌子坐满了顾客,室内的座位上座率也不低。信步走进去四处看看,希望能发现一点关于这个圣地的遗迹,一个服务生走过来问需要什么,我问他:“你们这里还有书吗?”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回答道:“对不起先生,我们有报纸。” 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人对马科斯科恩书店的历史和海伦·汉芙与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交情一无所知,甚至根本没有注意过临街的墙上还挂着一个圆形的铜牌。 查令十字街原是伦敦的一条书店街,卡尔·马克思曾经是这条街的商家。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承担不起高昂的租金逐一关张,马科斯科恩只是较早的一家。街角对面的80号也是一家小书店,伙计罗兰德告诉我,他们的书店没几天也要关门了。 曾经落魄的作家海伦·汉芙没有看到马科斯·科恩书店和她20年的神交弗兰克·德尔,等到《查令十字街84号》出版后,她才有条件到伦敦一游,但书店不在了,老友也已故去。1987年根据这个故事改变的同名电影拍摄时,只能将场景选在70号的另一家书店。 如今,跟这个故事有关的人和物都不在了,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在查令十字街58号一家叫做亨利·鲍德斯的书店,我买到了一本旧的英文版《查令十字街84号》,这些持续了20年略显琐碎的书信读起来的确让人有些感动,尤其是最后马科斯·科恩书店的秘书琼·托德告知弗兰克·德尔死讯和弗兰克·德尔的女儿谢娜以“德尔家第3号通信员”的身份写给海伦·汉芙的信,时间的张力带来的是震撼。 同名电影的影响比这本书要大,商业的力量最终将两个普通人的交往变成了一个童话,“查令十字街84号”被演化为一个符号,被称为爱书人的麦加,据说有很多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里。 但是,西方有一句谚语:到过麦加的驴子,还是一头驴子。没错,这是一个跟书有关的故事,《查令十字街84号》不过是记录了这个故事的一本书而已。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爱的并非作为印刷品的书,而是其中承载的知识。 如果有人以为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参拜过,或者看了这本书信集就是一个爱书人了,那就与一头到过麦加的驴无疑。这一定不是海伦·汉芙女士出版这本书的本意。 [ 专业阅读调查 ] 被调查者:姚友霞,原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制片人建议: 平面媒体应多推荐好书 尽管央视《读书时间》节目已停播一年有余,但一手使书与电视媒体结缘的姚友霞提起该节目还是有很深的感情。虽然喜欢读书,但平日工作太忙,唯有出差的时候能抽出时间阅读。刚回北京的她就表示这次的行李袋中带着的是李零的《花间一壶酒》。以前做《读书时间》,因为电视所需的视听效果的要求,节目选择的书籍类型主要以能讲出故事的小说为主,而姚友霞个人则偏好个人随笔、杂感一类的书籍。她认为平面媒体在推介书籍方面比电视更有效,因为“看书是一个用脑的过程”。 被调查者:胡同,布衣书局会运用网络的旧书商 建议: 趋于实用化阅读 开旧书店的胡同,以前想做个学者,现在愿意在书与读者中间做个桥梁,两边搭根线。所以除了工作上必须的翻阅,他现在有意识加强对管理类书籍的阅读,他的购书原则是:总有一天书能派上用场。 除了翻阅,他逐字逐句读完、且做了笔记的书是《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他想让自己的旧书店在管理上获得一点养分。只是,书上的第一条金玉良言胡同至今还没办到:“准备一个大垃圾筐,把你不用的东西全扔进去,让你的办公桌保持整洁”。而旧书店的气息,就总脱离不了那份慵懒和随意,胡同的桌上亦如此。 想让他推荐一本好书,他说《查令十字街84号》不错,“从手感和阅读本身来说,这本书具备了很多优点,相信它是那种‘站着人们都愿意看完它’的书。” 被调查者:张远帆,译林出版社责编 建议: 真正的阅读,应该走进书店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责编张远帆很早就对这一爱书人的圣经有所耳闻,甚至也拜托在英国的朋友去拜谒过那个传说中的84号。选择台湾的陈建铭的译本,也是因为译者本人是书局职员,对原著倾注了特殊的情感,相信译著能带给人更多的感受。 但张远帆坦言,这个故事可能更易引起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共鸣,勾起他们对过去时代的怀念。但是他同时表示,对于一本好书的热爱,是能够超越国界的,是一种更深远的情感纽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直到今天每年都有许多读者从世界各地来到伦敦,站在不复存在的书店门口,去凭吊那段绵延了二十年的书缘。 尽管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张远帆认为只有书能带给人最大的自由空间,书带给人们最大的乐趣是停留在心里的东西可以慢慢发酵。但同时他对读书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中是否占据重要地位表示怀疑,毕竟有很多种新兴的活动取代了阅读。 网络的兴起也让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有所变化。但张远帆表示,网络更多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要真正去阅读,还是应该走进书店。 这本书销售目前不到两万册,他说读书也需要一个圈子,有良师,有益友,大家相互影响,分享读书体验。平时这个圈子的人的推荐是他判断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他也会向朋友经常推荐书,就他个人的阅读量来说,至少一个星期要看一本书。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