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谈中国环境问题:离婚也会破坏环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6:03 世界新闻报 | |
盖房需要土地,需要建筑材料,小家庭增加了,环境的压力就更大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刘建国 今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的文章。这篇历经4年策划、经过上百次修改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 作者提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 作者尤其指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中国家庭住户的增加给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近日,文章作者之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刘建国教授向本报进一步阐述了文中的观点。 没有钱不行,光罚款也不行 中国的领导在讲话和政府文件中,对环境问题很重视。但实际落实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 在美国,国会制定法律后,在资金上要做系统的评估,即要多少钱才能保证法律有效地执行。如果没有钱,法律政策就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财政措施配套,下面不但没法执行,甚至可以不执行。中国政府的许多环境政策都很好,法规挺多,口号也不错,但如果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不到位的话,执行不下去就可惜了。 人大在制订环境法规时,有时没有具体讨论所需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造成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相脱节。比方说,国内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很多,但很多保护区严重缺乏财力、人力和物力。 在中国,从财力、物力、权力来说,和其它部门,比如与工业、农业、商业部门相比,环保部门是个相对比较薄弱的部门。而在美国,环保部门的权力要大得多。美国的环保部门可以向法院控告某一个部门、某一级政府、某一个企业,甚至军队搞军训或演习也要事先由环保部门作环境评价。 而在中国国内,普遍的做法是环保部门去罚款。这些罚款多数是象征性的,况且对一个大企业来说,罚几万根本不算什么。而在美国,环境处罚非常严厉,有时法院会罚得企业倒闭。 离婚对环境也有影响 中国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成效,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评价。但另一方面,人们没有意识到,近二十多年来户数的增加是人口的3倍。原因之一是离婚率上升了。离婚造成了一家分成两家,需要两套房子。房子要占用土地,要很多建筑材料。家庭规模减少后,资源的利用效率会下降。原先几口人用一个冰箱,现在一口人也需要一个冰箱。消费集中在家庭这个基本单元里,户数增加了,消费就会增加,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其实,有些家庭用具完全可以两家或几家共享。比如,在美国,我家周围就有几家的孩子一起玩玩具的情况。这样既节省钱,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小孩玩的东西也多了,对大家都有好处。其实,诸如此类节省消费的具体的做法还有很多,仔细考虑一下,应该不是件很难办到的事情。 原来,中国几代同堂的家庭很多,但现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一般认为,人口数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小。但实际上,我们在研究时发现,有的地方人口增长速度、人口数量都下降了,但对环境的破坏还在增加。我们原来只想到人口出生率减小是好事,但没有想到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户数的大量增加,又对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 2003年,《自然》杂志曾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的一篇有关家庭问题的文章。那篇文章是讨论住户的增加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近年光是家庭规模减少就使家庭数量增加了8000万,这个数字比俄罗斯和加拿大现有的家庭数量之和还要多。 美国有个《离婚》杂志,它也报道了我那篇讨论家庭户数问题的文章。其标题是:离婚不但对小孩有影响,而且对环境也有影响。 没有知识,就没法换环境 很多搞环境工作的人,一般很重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我们也要看到,家庭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家庭对产品的需求量越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也就越大。家庭成了环境污染的间接动力。所以保护环境必须从每家、每户、每个人做起。 说到人,就得提到教育,这对环境影响也很大。首先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此外,在一些很贫困、生态环境很脆弱的地区,出路之一就是移民。但如果当地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移民之后怎么生存呢。有好多地方,政府让他们移出去,他们自己又要回来。假如他们有文化,能够上大学、中专或者技校,他们就能渐渐适应外面的环境,也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了。 中国问题成了世界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这样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目前的一些环境问题是世界造成的,因为中国的产品向世界出口,污染却留在了中国;另外是中国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中国造成影响,也对世界造成影响。人类都同在一个地球上,二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等都是排到大气中的,全球的人都会受害;流到海洋里的污染会漂流到世界各地。 让发达国家来帮助中国是可行的。短期来说,别的国家要有投入,但从长期来看对双方都有好处;竞争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创造。 我的建议 要改善中国的环境,应该说,还是有很多办法的。我的建议是: 中国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转变,可以将更多的市场经济工具用于环境问题。比如,增收更高的环境税,提高汽車消费税等等。 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家庭户数的增加、家庭规模的减小和家庭消费的增长。政府可以创造各种机制来鼓励家庭间资源共享。 提高教育投资,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而改善中国环境。 应当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服务,其中包括生产卫生和营养的食品、净化水和空气、制造氧气、缓和气候变化、帮助农作物和其它植物授粉、控制农作物害虫、以及碳储存等。(《世界新闻报》记者黎萌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简介: 湖南人,曾就读于湖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蕾切尔·卡逊讲席教授、系统综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曾先后主持美国科学基金(NSF)、美国健康研究所、美国航天局、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的资助的课题37项。先后获得美国科学基金的职业奖、美国生态学会学术贡献奖、密歇根州立大学校长学术贡献奖等8项奖励。 中国专家意见 保护环境需要创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比较快,生态环境问题总体上并没有得到改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面临的环境挑战应该说是更大了。刘教授的文章综合性很强,全面、系统,把问题说得很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因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因此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 有了这篇文章,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应该是件好事。中国正在经历全球化的过程,而自己的生产发展水平处于劣势,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不是把最好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来,而是把污染大和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往中国转移。这一点,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读者看到后,会去思考,看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不道德的。 另外,这样的文章也有可能让国际社会更多地认识到,应该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多些帮助。我个人认为,通常国际贸易中存在技术壁垒,但环境技术就不应该有壁垒,应该把最好的环保技术同步拿到中国来实施。 文章中有关户数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对国际上搞生态环境研究的人来说,是思路上的一个很大的创新。它改变了人们原先的思维方式。刘建国曾经批评美国的环保主义者:你们天天搞环保,但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一个人在过日子,而不是一个家庭在过,这就是生活行为上的不环保。美国的报纸曾有过大量的分析和报道,来谈论这种观点。 《全球化下的中国环境》一文,写的是中国的事,国内也很关心。据我了解,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把文章翻译成了中文。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