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游学北京大学(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5:07 《法律与生活》杂志

  我们谈到诗歌。陈子寒说:“诗歌留给我的影响,在内心里一直没有消减过。”六年中,他不惜将很大一部分力气用在诗歌出版上,总共出了11本诗集。他说:“ 2005年初策划出版的顾城首度面世的诗手稿《走了一万一千里路》,是惟一一本没有赔钱的诗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印象中,陈子寒对他周围的世界总是心怀感恩。做了这么多的好书,他说这都不是因为他的努力,而是出于老天的关照。“我感到幸运,这些书都恰
当地表达了我最初的想法,我很庆幸,老天让我碰到了这些好题材。”近一段时间,他常常感觉自己丧失了方向,“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肯定是在追求一种有品质的东西,要做出一些具有阅读价值、展现人性美好的东西。”

  离开的时候,陈子寒开车从公司所在地健翔桥“顺路”把记者捎到皂君庙,临下车的时候,他对记者说,“我去一趟北大”。

  故事三 刘晓光:在北大将“爱”进行到底

  刘晓光,年龄不详,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爱心讲堂”发起人和坚守者。她于1999年底来到北京,至今依然居住在北大的

女生宿舍楼里。

  2001年的秋风萧瑟中,一个女子坐在未名湖畔的长凳上,用一张洁白的纸写下自己的理想。之后,她用树枝在湖边小山上挖了一个小土坑,把这个梦想种植在未名湖畔。这个女子就是刘晓光,她种植的梦想,是一个关于爱心事业的梦想。刘晓光的故事,也就是一个关乎心灵的故事。

  来北大之前,刘晓光是东北某所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教书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痛苦。我每年就教这么几本书,就告诉学生那么几个标准答案,我看不到这个工作的意义。有一篇课文《宋定伯捉鬼》,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了很多很多,鬼和人互相背对方,然后鬼问人怎么这么重,怎么过河有声音,人就用假话骗他;而人问鬼它最怕的是什么,那个鬼很纯真,他就老老实实回答说了他最怕的是唾液,最后到了集市,人口吐唾液把鬼变成了羊,竟然拿去卖了钱。我们一直表扬这个人多么有智谋,而我觉得这个人太可怕了,连鬼都不如。”

  “我无法想像,我们的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我们有的学生,读完研究生读完博士,学了很多很多知识,却也被教育成了一个空心人。”

  她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全人格教育的试验,转到一所私立中学教书。然而,这个体制外的地方也令她失望了。1999年底,刘晓光毅然离开黑龙江来到北京。“虽然还不明白自己具体要做些什么。”

  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她开始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培训部做讲师,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励志、演讲方面的培训。在这里开始了她关注大学生心灵成长的事业,业余时间常常在北大听讲座,在北大她听了不下百场的讲座。因为和学生交流方面的需要,她的选择逐渐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尤其是方新博士和田琳老师等的讲座,使她获益良多。

  按照刘晓光最初的设想,她要办的是公益性的心理辅导组织,以人人参与、亲身体验、互动交流的形式存在的一个NGO(非盈利的民间组织)。但要靠她个人的力量支撑起来这样一个组织,谈何容易。首先是在知识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年的中学教师,但是和大学生交流,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是陌生的;其次,自己专业的知识也捉襟见肘;而且初到北京的时候,她的性格还很内向。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她报了许多的培训班提高自己。她前前后后参加了二十余次的培训学习,获得了大大小小一堆的资格证,例如NLP简快心理学方法培训,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培训等等,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准备。

  2002年底,“爱的讲堂,心灵之路”在农业大学进行了首次系列讲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接着“爱的讲堂”走进了北大,得到很多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在做“爱心讲堂”时,她给自己起名美妙。 她说:“心上面有三点,那是心灵之花,真善美,我在家排行老三,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叫美妙。” “爱的讲堂”深受学生欢迎,“美妙”这个名字同时也成了不少北大学生心中的“美妙”源泉。不少学生参与其中,这里面,有中国的学生,还包括不少的留学生。

  “曾经有个以色列的学生叫夏娃,长得很可爱,却是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原来,她自小父母离异,一年两年才看她一次,她在外公外婆家长大,很少得到鼓励和肯定。于是,我展开了一次以寻找自己优点为主题的活动。轮到夏娃时,她说能不能不讲优点,因为自己实在没有优点。我说你别着急,我们给你一周时间,下周五的时候我们再来。一周以后,她依然说自己没有优点,还是要讲缺点。我说那绝对不可以。然后我就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在下面一条一条地写上他人观察到的她的优点。我写一条,就问她有这个优点吗? 她说确实有,马上认真地记在本子上,记了整整一页纸。”在和刘晓光交流的过程中,夏娃变得自信开朗了起来。现在每次看到刘晓光,都会亲热的叫声“美妙”,马上跑过去紧紧拥抱。

  渐渐地,找刘晓光咨询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聊天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个,刘晓光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和这些朋友见面。在他们面前,她就是以一个朋友身份,静静倾听,或者安慰。说起北大今年接连发生的几起学生自杀事件,她特别痛心。她说,如果这几个学生做出决定之前,拨打了她的电话,或者向外界寻求过心灵帮助,那么,这些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这促使她更加决心要做好“爱心讲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北大校长听说刘晓光在义务地做这样一件事情,特别嘱咐秘书带话给她,希望她的“爱的讲堂”能在北大一直办下去。学校还特许刘晓光在北大学生宿舍租一个床位。

  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爱的讲堂”一直是断断续续的进行。后来国际教育基金会提供给她一个工作,但是也只能保证基本生活,常常入不敷出。最困难的时候,她一天三顿只吃馒头就白开水,花费不到一块钱,但遇到找她谈心,她总是细致耐心,电话费一去就是好几块。刘晓光目前在北师大心理学研修班进修。每周末上课,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国际教育基金会上班。她住在北大的宿舍里,衣食简朴。

  “其实经济困难并没有什么,最主要的是孤独。有一次和曹文轩老师聊天,我说不知自己怎么就走到这么个‘绝路’上来了。曹老师说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这个事情不是一代人的问题,是很多代人的问题,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都看不到它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立竿见影的。你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要挺过来才行,要是你一辈子做出来这么一件事,那你的人无论怎么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就是这么一些话都能给她很长时间的鼓励。杨澜、许 戈辉、倪萍、厉以宁等诸多的社会人士听说了她所做的公益事业,都给以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些鼓励以及学生们的需要,成了她战胜重重困难的精神动力。

  她相信,当她自己的力量有足够强大,在更多心灵的需求中,她理想中的爱心NGO组织,定能建成。

  故事四 温邦彦: 靠近北大做“ 科学个体户”

  生于1947年,浙江瑞安人。浙江永久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十佳民办学校浙江省瑞安市永久机电学校校长,中国民生银行发起人兼股东。身家过亿的民营企业家,成就卓著的“民间科学家”。1992年开始在北大游学,先后与50多位北大哲学、物理、数学、天文学教授交流。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一些偶然事件而发生改变。对温州商人温邦彦来说,1990年的遭遇骨折就是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偶然事件。

  1947年出生的温邦彦属于文革老三届那一拨人,赶上了上山下乡,1966年高中毕业他进了母校的机械厂做自费学徒,20岁出头就因完成多项技术革新破格晋升为七级工。1981年自己创办科技企业,1985年创办私人技术学校和私人研究所。他先后发明了多功能电磁阀、三位电磁阀、反冲过滤阀和隔离自控阀等,在我国实施专利法的第一天,他一下子申请了3项专利。他成了温州市第一位中国专利权人,随后又获得3项美国发明专利,且先后获第1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第36届世界发明一级骑士勋章。

  “电磁阀、减压阀、自控阀产品,我们现在是国内的龙头企业,神州五号卫星发射基地,还有毛主席纪念堂的空调,都用到了我们的电磁阀产品。”他的助手自豪地告诉我。

  这条轨迹到1990年,突然就有了一个分叉。1990年之后,温邦彦将自己的主要精力从实业转向了基础科学领域。时至今日,“实业经营移交给助手打理,实业成了副业”。

  “1990年发生了一些事,首先是当年全国治理整顿银根收紧,整个大气候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另外,我从日本回来,在上海住招待所的时候摔了一跤,腿部骨折,在家里半年不能出门。这半年我看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成功和成就的区别在哪里?成功追求空间的价值,成就则追求时间价值——你的业绩不仅被你同时代的人所赞扬,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惠及后人。”

  “一个企业就算做得再大,300年后又能怎么样?可是300年后,牛顿还是牛顿。”

  就这样,从1992年开始,这个儿时就曾梦想要做物理学家、享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以及1989年全国劳模荣誉的人,带着和其他游学者相比完全不同的人生履历以及诸多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基础领域的问题,频繁出入北大、中科院。温邦彦游学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数学、逻辑学这些基础学科,这一点与大多数游学者选择的经济管理或者人文类学科不同,更与诸多公司老板直奔EMBA而来截然不同。

  1995年,为了方便在北大的游学,他花费一百多万,在与北大南门一路相隔的中成大厦,购置了一套复式住宅。这是当年中关村地区最早的商住高层,他一方面把公司的办事处设在这里,又给自己学习提供了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

  他说自己来北大也不是为了听课——“主要是找教授们请教并探讨,这些学科的理论中还有很多疑问需要研究讨论。”1992年以来,他在同乡的引荐下,先后拜访了北大的五十几位教授。

  一块在北大勺园用完中餐,我们转移到世纪大讲堂前,坐在台阶上听他阐释由他发明的“三维五行辩证法”。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兼现代逻辑研究所的副所长,他还研究了诸多逻辑学里的悖论,著有《悖论与逻辑》一书。悖论是逻辑学里的历史难题,听他用“五行辩证法”对古希腊著名的“半费诉讼悖论”的分析,记者似懂非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