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生:李敖是当代典型的自由主义文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8:39 新浪网 | |||||||||
著名学者李敖将于 9月19日赴内地和香港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在此期间,他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进行文化访问和交流。新浪网为此第一时间电话连线了多年来致力于李敖研究的学者陈才生教授,以下为电话连线内容。 新浪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李敖的研究?是什么原因让您这么多年选择这个人来作为您的研究对象?
陈教授:我接触到李敖的作品大约是在八十年代中期,1985、86年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二十年以前。因为李敖作品在大陆最早是在1983年出版,群众出版社出品,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叫《台湾监狱黑幕》,这是《李敖千秋评论》中的一集,当时是内部发行。到1987年的时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一个李敖杂文集叫《千秋评论》,牧惠先生编的。我读到的李敖作品最早的应该是这两部。都属于杂文。当时的直觉是李敖作品跟大陆现当代的杂文作家风格是不大一样的,我惊叹文章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于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搜集李敖的作品,包括香港台湾出版的一些原版作品,天长日久,慢慢地就有自己的一些想法,1996年我在《殷都学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李敖的论文,在大陆,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李敖研究文章,这可能是第一篇。2003年,我在发表了十多篇有关李敖的学术论文基础上,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李敖的灵与肉——李敖思想研究》一书,算是对过去研究李敖的一个段落性的总结。2004年,该社又出版了关于李敖的评传《李敖这个人》一书。 为什么十多年来我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李敖身上?原因在李敖身上。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一个文化人物,是否值得研究,关键要看他的思想、学术、作品对人类的生存、文明的发展是否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研究的价值。如果他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就应该是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见之明;如果他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就应该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如果他是一位批评家,他的声音就应该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李敖在思想上特立独行,在台湾历史的转折时期能引领风潮,他的作品纵横捭阖,豪放激越,生动形象,情志飞扬,在台湾文坛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他对社会政治传统文化的批评更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正是李敖的价值所在。他是一位时代的智者,他走在我们的前面,他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问题,说出了我们说不出、不敢说的观念。他给予我们的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理想的光”。我们不能没有它。 新浪网:您认为他最好作品是哪部? 陈教授:我认为到现在为止他的杂文成就最大,其中最富于文学性的杂文是他的《独白下的传统》;《我最难忘的人和事》是他最富于深情的纪实性散文;《李敖的情书》和《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他最富于个性的书信体散文;《李敖对话录》是他最灵活多变的对话体作品;《胡适评传》是他写的最严密的一部学术性传记;《蒋介石研究》是他实践胡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最好的样本。他的小说现有两部,我比较喜欢《北京法源寺》。尽管这部作品有一些硬伤,但那种大气是许多小说家学不来的。他这次带到大陆来的三部作品,其中就有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再一个就是他的长篇小说《上山上山爱》,还有他的剧作《红色11》,他作为礼品带到大陆来,要送给他的同学、朋友们。 新浪网:您认为他的作品独特地方在哪里?比如语言风格或者其中反映出的一些政治倾向? 陈教授:他的作品主要特点在于其思想性,无论杂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用文学的包装来容纳他的思想。他的创作理念基本上受改良主义的影响。他自称是一个淑世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优秀的文字应该是“生死有关于天下”文章。“真正的文学在写尽天下苍生、写尽苦难大众的众生相、写尽他们的希望和眼泪,和眼泪背后不屈服的死魂灵。”经世致用,以文济世,是他创作的基本理念。 他的杂文如此,小说亦是如此,都是在表达他的一种思想。把文学作为思想的包装,也导致了他小说中的长篇议论,受到一些学者的指责。比如《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思想和情节的游离,难免使读惯了传统小说的读者觉得不伦不类。 总之,李敖与许多作家不同的是,他首先是个思想家,然后才是文学家。思想第一,文学第二。文学为思想服务。无论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是由这一理念引起的。 新浪网:台湾的文人学者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方面有很突出的表现,您认为李敖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吗? 陈教授:在社会文明的发展方面,李敖更倾向于西方近现代的文化思想。但在个人人格上,李敖是一位典型的大陆型的知识分子。从少年时代的颠沛流离,到与专制政府的斗争,他都表现出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髦不能动的传统文人的人格特征。古语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李敖敢以本来面目见人,不拘礼法,洒脱自然,尤其是他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在这些方面,李敖是民族的、中国式的,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中国现代文人的典型。 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最能代表李敖观点的是《独白下的传统》和《要把金针度于人》两书。在这两本书中,他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也比较公允的。 新浪网:您怎么看李敖称自己为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华人写作者中的第一名? 陈教授:李敖曾讲:“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这是他一本书的广告词。广告主要目的在于宣传,这段横睨一切的文字的确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你只说这书如何好,引不起人们注意,但这几句话却能引人注目。也因为这个广告与众不同,一听就记下来了,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都能记住。从李敖作品内容上来说,他也的确有他独特的风格,五十年来、五百年内没有他那样把文章写得虎虎生风的作家,多种文体的尝试,全方位的出击,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书信、日记、传记、演讲、史论、随笔、法律文书、札记、对话等等,文体多变,社会活动频繁。这些都是以住的作家中少有的现象。当然,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不一样的,限制不一样,所以他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一样,很难抬出来说他一定比谁强,或者谁一定不如他,这样排座次不具有可比性。比如鲁迅,语言运用上,由于受文言文的影响,语言表述上就没有李敖这一代作家表述的流畅,但是这是时代造成的,李敖这一代作家转益五四文化之精华,能卓然成家,可谓其来有自。他是在吸收了前面几代人语言探索的经验而有所成就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鲁迅的庄与李敖的谐为其做了最漂亮的开场和收场。 新浪网:目前来看很多人对李敖的印象,更多是娱乐人物,或者政治人物,或者电视节目主持人,您觉得如果说这么看来,他作为文学家或者是历史学家,给人的印象是不是有点淡化了?您觉得这两方面他是不是也很成功? 陈教授:在中国,把李敖作为娱乐人物,是中国当代人的一种悲哀。李敖曾经批评过群众的看客心理,当你成功时,他欢呼,当你失败时,他投臭鸡蛋。他们只顾肯前个人的趣味,看不到你奋斗的真义。把李敖看作娱乐圈的人物,就是如此。中国古代有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许多当代的中国人,包括一些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对李敖的认识上,就扮演了那个“买椟还珠”的角色。 李敖的真价值在哪里?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的思想的精华在作品中。媒体的宣传许多都是过眼烟云式的表面的热闹,对中国的未来真正关注的人,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些内容上。 新浪网:李敖这个人学识丰富性还是挺让人惊叹的。经常看到他对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引经据典,评头论足,观点非常另类,您怎么看? 陈教授:李敖的博学来自他的苦读。从《李敖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求知与求真的。他对人物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历史的谙熟于心。他原来是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考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跟随著名的历史学家姚从吾先生治学,姚是胡适的弟子,他研究的路子基本上是胡适的路子,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按照这样一条路,他研究很注重资料,他是凭资料来说话,他不考虑哪一个政党,哪一个团体,历史研究不考虑政党得失,不考虑个人情面,只讲究事实与真相。他就研究真相,把事实搞清楚,用直笔写出来,他写《蒋介石研究》、《张学良研究》、《蒋经国研究》、《孙立人研究》、《二二八研究》等等,都是如此,完全是用资料来说话的,我们感到另类,主要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受传统政治教育的影响,十年文革的后遗症依然在许多人思想上产生着作用。李敖是站在体制外的无党派人士,加上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博学慎思,使他能毫无忌讳他去评判一切。应该说,从根源上讲,这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求真精神的真正体现。 新浪网:请您谈谈您眼中的李敖,给我们做一个综合评价。 陈教授:我个人这样认为的,首先他是中国台湾当代一个比较典型的自由主义文人,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从梁启超、严复、胡适、蔡元培、傅斯年以来,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开始得到发展。解放以后大陆并不是太活跃,八十年代以后,大陆上自由主义思想才有所抬头。但是在台湾不一样了,五十年代,由于《自由中国》杂志的影响,一大批自由主义文人有了市场。李敖是在《中国自由杂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而且他表现的也很突出,影响很大,他有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继承胡适、殷海光的部分,也有超越前贤的地方,而且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中间没有什么变化,始终如一的,年轻时候是什么思想,现在还是什么思想,他走的是自由主义的道路。所以,我认为他是中国台湾当代自由主义文人中的一个典型。第二,他是一位以学术济世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方面的著作成就仅次于他的杂文。像《蒋介石研究》《蒋介石评传》《胡适评传》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第三,他是一位豪放激越的文学家,他的杂文,在本质上是真正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精神的。纵横捭阖、天马行空、大气磅礴,表现出他在行文上的大气派、大手笔。第四,他是一个大陆型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他还带有传统文人的许多优良的品质,比如说仗义、侠义的这种思想,尤其重要的对祖国的热爱,他的爱国思想,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优良品质。还有他那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髦不能动的思想,在他身上体现非常出色。 新浪网:您对李敖文学方面评价非常高的。 陈教授:我认为他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在许多方面都做得出人头地,与众不同。他的影响也不仅在当代,更在千秋。 新浪网:您现在在大学里面还开李敖研究方面的课? 陈教授:我从1998年开设李敖专题研究课,至今未中断过。学生反映还不错,有些学生写毕业论文都以他为话题来写,有的还考上了有关方面的研究生。这也是很令我欣慰的地方。 新浪网:您今后还会把这方面研究继续下去吗? 陈教授:肯定,我认为他很有研究的价值。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贡献是多面性的,不是单面性的。有一位学者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用一句话就能把他说死,就是把他给定论了,那这个人毫无研究价值。李敖最值得研究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争议性,有许多地方我们看不清楚,那就研究研究。现在有的把他看成娱乐性的人物,这从日常经验的领域看,无可非议。但要要从学术层面讲,供娱乐的东西就是非常表层的东西了。在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眼中也如此看,只能说明时代人的浮燥、庸俗和功利性。在中国,这是最令人悲哀的。 陈才生简介 陈才生,男,1962年生于河南林州。1983年大学毕业。现为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章学与文学创作理论的研究。自1998年以来,在大学长期开设“李敖研究”课程,将李敖的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较早地搬上了大学讲坛。撰写有关李敖研究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有《李敖的灵与肉——李敖思想研究》、《李敖这个人》等著作。 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