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提高国民素质还需耐心地坚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9:25 南方都市报 | |||||||||
本报社论 香港迪士尼开业之前,已经有人在担心,内地游客的不良行为习惯将会破坏迪士尼向来标榜的完美秩序。乐园开业首日,内地游客果不其然地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意料之中地让人失望。不雅行为的图片登上报纸网站,霎时又引起了一场有关国民素质的讨论。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人走出国门,这样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每一次讨论,都
国外某些旅游景点制造出只写中文的告示牌,来提醒中国人注意自己的行为。这事情确实刺痛人心,不过真正让人心里难过的,并不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是如此不堪,而是我们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到了我们自己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不文明”的现象:排队加塞、过马路抢灯、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那么“不拘小节”,我们总不能谴责他们到境外没能做得比自己更好,没有表演文明,没能粉饰我们这个巨大的族群在行为习惯上那并不存在的体面。 中国人在行为习惯上的不雅,通常被归结为国民素质不高。因为在公共场所的这些行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造成了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对公共秩序规则的破坏。然而,在国民素质和社会环境之间,在不文明行为和公共秩序之间,我们可以粗略地找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公德心的薄弱和公共意识的缺乏,造就了一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的普遍存在又造就了一种你争我抢的不文明“秩序”,这种秩序渗透给新的社会成员,又再次造就公德心的薄弱和公共意识的缺乏。所以,国民素质的低下,或者更具体地说,国民公共意识的缺乏,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对低下,是相互依存难以剖离的一体两面。 国民头脑中公共意识的缺乏和公共道德的沦丧,是嵌生在中国人的公共生活环境中的。正如同这个公共生活的环境,是嵌生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中的一样。我们可以追究公民教育的失败;可以分析个人权利的过度自卫;可以寻找公共秩序维护中的粗疏;可以追溯道德观念在社会激荡中的起伏流变——与所有大命题牵扯在一起的这些起因,都提示着同一个结论:要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改善公共秩序环境,要真正地根除国人普遍的不雅行为习惯,只能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改变中实现。这是一个表象细微而内在纠结庞大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解决的。 判断国民不文明行为习惯的长期存在,并不是为这些行为习惯寻找合理性。虽然事实巨大长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就此安然接受它,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等待“文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改变它。 人们都愿意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经济的富裕不会自动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能够去迪士尼游玩的中国内地人,应该属于已经富起来的一群,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自动自觉地变成“文明人”。对于生活在不够文明的公共环境中的人来说,每一个人每一次对环境暗示的抵抗、对无意识习惯的反省,都是整个社会从“不文明”到“文明”转变的实质进展。对于社会舆论来说,对任何不良的行为、对任何缺少公德的心态,坚持批评是必要的,虽然这些批评见效微弱而缓慢,但是批评就是对更文明的价值的坚持和争取。在大概念的宏观转变过程中,实际发力的都细在微处,是一句又一句的批评与监督,一个又一个人的努力,是这些努力的积累和渐进,造就了那些表面上的自然而然。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