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希德复旦之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1:26 第一财经时报 | |||||||||
大师希德复旦之魂 本报记者洪其华实习记者赵何娟发自上海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门前的草地上,一尊铜像静谧地笑望着人们。
“一位传播友谊的使者,努力让她带领的大学奔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是复旦人对塑像原人的评价。 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 谢先生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被美国人称为“中国半导体科学之母”。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巴丁教授说:“在中国科学界,MadameXie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 对百年复旦来说,更值得铭记的,是谢先生创导思想独立、学术自由之风,带领复旦大学真正迈上国际化之路。先生的“孩子” “论经验与威望,我不能同前任校长陈望道教授和苏步青教授相比,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在有限的任期内,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1983年,谢希德在她就职复旦大学校长的仪式上如是说。 在复旦的国际化道路上,不能不提到复旦美国研究中心。这个由谢先生一手筹建的中心,如今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 “每当看到那和蔼的眼神、月牙般弯弯的笑容,我们都会再次想起谢校长。美国研究中心就像谢先生‘晚年的孩子’。”中心办公室主任乔长森望着塑像说,“谢先生为这个孩子可谓呕心沥血,现在,她还陪伴着我们这里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看着中心一点一滴的变化。” 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感言:“在她的领导和言传身教下,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力和水准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成为中美两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乔长森回忆:“即使是在中美关系最紧张的一年,中、美之间几乎所有的会议都取消的情况下,中心的那次中美会议却在谢老师的努力下照常进行,当时也得到了美国领馆的高度重视。” 20年来,中心召开了53次国际会议,举办了267次国内研讨会,中心成员出访380人次,邀请来讲学或进修的国外学者550人次。现在,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750万元建造的中心二期工程,也已经竣工落成。把里根请上讲台 2000年2月的一天,美国国会山上,身为众议院军事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科学委员会高级委员的众议员韦尔登先生,默默地为病中的谢希德祈祷。 他曾经为这个女人的理想与执著打动,并因此改变了自己一度坚持的反对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政治立场。 正是谢先生,以其过人的智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改变着她身边每一个外国人对复旦、对中国的认识。 早在谢先生成为校长之前,她就曾带队参加德国伽兴召开的国际核靶发展学会第七届国际会议,开启了复旦大学参与国际交流的大门。上世纪80年代,又是谢先生的积极努力,促成了一件彪炳复旦史册的大事。 当时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政策不明朗。在国内外诸多压力下,1984年,美国里根总统却受邀登上了复旦大学演讲台。而这,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幕重头戏。 谢先生每年都赴国外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学术交流。每一次,她都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人们宣传中国。人们惊叹这位老太太,“人是那么小小的,能量却非常大”。“中国妈妈” 千禧年除夕,举世狂欢之际,谢先生悄然辞世。 谢先生过世后,她的各国朋友都发来唁函。一位称她为“中国妈妈”的美国姑娘,在越洋电话里痛哭失声。 人们爱戴谢先生,因为她不仅活跃在学术领域,还一直倾心于妇女问题和世界和平问题。乔长森说:“谢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她对学界和国际友好交往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 在乔长森心里,谢先生是“与众不同,非常典雅”的——“典雅不仅仅是她对穿着的讲究,还有举手投足,谈吐之间的一种气质”,“做人做事都显出大家风范”。这也是其他人的同感。 谢先生曾为现复旦大学物理系资剑教授修改过博士论文,并写过一封推荐信,资剑回忆:“1995年初的一天,当我接过谢先生亲笔写的、整整三大页的推荐信时,泪盈眼眶,”而那篇博士论文,“她改的地方比我写的还多。” 在一次上海市的教师节晚会上,主持人问谢先生:“是什么力量使您冲破了重重阻挠,毅然回国?”谢先生对着话筒,一字一顿:“我、爱、中、国!”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幕,也成了在场每一位观众永远的回忆。 “希圣希贤领学风,德慧术智紧疢躬,女流从此亦强者,杰出中华举世崇。”谢先生在厦门大学的校友以这首诗来赞美她,每句开头的字组合在一起便是——“希德女杰”。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