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祭孔声势浩大 超越文化范畴与政治经济结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09:56 南方都市报 | |||||||||
一场文化仪式体现出主流政治与传统文化之间一种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新型关系 近年,在学界、民间以及官方,拯救传统文化、复兴儒学的声势逐渐浩大,有人站出来提倡读经,有人发表宣言,有人召集名流开座谈会。这一运动将在明天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世界各地将举行一次浩大的祭孔仪式,从曲阜到上海,从香港到台北,从汉城到旧金山。央视届时将对“2005全球联合祭孔”进行直播。
这个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山东人,其言传身教泽被中国两千多年,只是近一百年来,他的子孙才开始无奈地、痛苦地、挣扎地、依依不舍地怀疑甚至颠覆他的训导。“五四”健将们率先反对孔教,到“文化大革命”全国各地的孔子塑像在亿万人民“打倒孔老二”的喊声中被推倒。遇劫二十年后,人们开始在废墟上重建被摧毁的一切。 毛主席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纸几乎被洗白了,是创作新画还是复原旧图?这个问题争议太大。有的学者说,当年“五四”反传统的人物,都是饱读旧笈,深知传统的人,今天反传统的人物其实并不知传统为何物;有的专家则认为,今天某些提倡传统或传统道德的人也大体如此。全球祭孔这一事件究竟应该如何解读?本篇报道不能提供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已超出文化的范畴,与产业、旅游、经济、政策的关系渐浓,而且传统也会变化。 南方网讯 孔德班无疑是今年曲阜祭祀孔子最合适的主祭官人选。 这不单是因为在大陆的孔子后人中,孔德班是孔子77代嫡孙“衍圣公”孔德成的第三层近支,在“宗系”上是最接近孔德成的人,还在于他有一个“合适”的身份——曲阜市政协副主席。这让他能代表孔氏后人、民间以及官方,甚至还有人说,他和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有几分神似。 “政府让我做主祭,我义不容辞。”孔德班说。 9月28日,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除曲阜外,还有上海、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香港、台北、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韮菜芭、美国旧金山、德国科隆等地,这些地方都有孔庙。中央电视台将首次对“2005全球联合祭孔”进行直播。 自1993年恢复祭祀孔子以来,孔德班一直担任主祭,1993年的那次,主祭人孔德班西装革履,“想起来都觉得别扭”。去年的公祭,孔德班穿的是长袍马褂,但在场的领导人还是西装领带,别扭还是存在。今年,到场的领导将会穿中山装——三个口袋、立领的那种。 “最好还是穿我们民族的传统礼服。”孔德班说。但孔德班知道,要领导人接受那样的形式,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西装,到中山装、长袍马褂,这个过程的演变,也正映射出对传统的微妙变化。 【乐舞】 这次祭祀采用最高规格的“八佾”舞,表演者压力颇大 “以我这个年龄这个资历,我担心我压不住这样的场面。”程军重复着这句话。程军是祭孔乐舞的导演,他和他的演员们正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排练。 在进行编舞编曲之前,他向多位祭祀孔子的专家征询意见,“那些专家一开口就是洪武多少多少年,引经据典,头头是道,我一听,蒙了。” 曲阜是直播的主场地,据曲阜孔子文化学院的杨朝明教授说,东汉到清末,朝廷派遣大臣到曲阜孔庙祭孔有196次,皇帝亲自到曲阜祭孔也有19次。 孔府里有一扇象征意义的门,平时紧闭,只有皇帝派人来祭祀的时候才打开。 祭孔,不仅仅是孔氏族人祭祖的家事,更是“国事”。 这让程军感受到压力。幸好朋友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中国历代祭孔雅乐》,书里说的就是有关祭祀孔子的乐舞的事情。这本书是曲阜师范学院两位老教授花了25年心血而成的作品,但因为太偏,要买到是一件困难的事。 最后他托别人从北京中国书店才买到。 不单是买书困难,购买其他祭祀用品也不轻松。这次祭祀采用最高规格的明代“八佾”舞,也就是需要八八六十四个演员,每个演员需要拿着有3支雉鸡翎的道具。在济南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的崔江华向他们提供雉鸡翎。 要找到这些翎毛对于崔江华而言,不是轻松的事。雉鸡是国家保护动物,现在只有南方才有。 “一次性购买这么多雉鸡翎,绝对可以进入吉尼斯纪录。”主管这次曲阜祭孔市场运作的曲阜旅游局刘继兵副局长说。 9月14日,程军让演员们拿着这些雉鸡翎进行排练。挥舞了几下,雉鸡翎断了不少。如果祭孔的当天没舞几下就一地鸡毛,多丢人啊。程军和刘继兵对此很担心。 崔江华答应对于不合格的马上换,虽然没赚多少钱,但他说为祭孔做一些事情是很神圣很光荣的。 【祭品】 古代祭祀后分食“胙肉”很讲究,但现在则不需那么麻烦 神圣光荣的还有用来祭祀的“三牲”猪牛羊。从1986年开始,曲阜祭孔采用“太牢”祭祀,也就是要以猪牛羊为祭品。用于祭祀的三牲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说牛,是要有角的公牛,角的长度为20厘米,纯色,没有杂毛;对猪的要求是黑色的公猪,大耳朵,短嘴,100公斤左右;而羊则需要领头羊,一般养殖户是不愿意卖的,除非出大价钱。猪牛羊加起来需要1万多元。“以前我们是找专门的屠宰户,让他们给我们挑选合格的猪牛羊。”文物局的李玉春负责购买三牲,他说挑选好之后就放在屠宰户那里精心喂养,直到9月28日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宰杀洗净。 庄子对此曾有描写:你看过用来祭祀的牛吗?给它披上有文绣的衣服,用精细的粮食喂养它,是很光彩的。等到被牵到太庙里宰杀祭祀,那个时候虽然它想做一般的牛,但是没办法了。 祭祀后的三牲在古代是被参与祭祀的人分吃了,叫“胙肉”。分“胙肉” 是一门学问,需要公认为德高望重的人来完成。有一次,“孔子从祭而归。 至晚不见胙肉颁到。乃告子路曰:吾道不行,命也夫!“可见分”胙肉“的重要。而现在,则不需要那么麻烦了,人们已不太看重所谓的”胙肉“,祭祀之后”胙肉“由曲阜文物遗产管理委员会的人分走。 李玉春还负责祭品的制作。古代的孔庙,由专门的神厨神庖来做祭品,这两种职业已消失1个多世纪了。幸好,祭品怎么制作怎么摆放,《圣门礼志》都有详尽的记载。 祭品需要27种,制作方法很是繁琐,比如“太羹”的制作方法是“用犊牛七体,刷洗洁净,大肠锅煮熟,不加盐料,撇其脂膏,只有清汁,匀之登内”;听起来简单的“黑饼”制作方法也很复杂:“用荞麦面拌以油蜜,包括蜂蜜、熟榛、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在炉上烤熟,每笾盛二十枚。” 好在孔子讲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李玉春说,现在祭祀,但求心诚,不必都依循旧例。有的祭品的材料还不好找,甚至不知其为何物。比如榛,李玉春就不知道,于是用松子来代替;鹿脯和用鹿肉制成的汤,因为鹿肉太贵,用猪肉代替。 祭器也是花了很大功夫的。徐家祥负责给祭器刷油漆。文管会以前保留下来一些照片,木工和油工就是按照照片上的样式来制作、上色的。 文物局的项春生说,为了制作这些祭器,文管会买了10立方米的木头,300米长的竹竿,完成这些祭器需要木工400个工,油工200个工。 他们还买了服装143套,服装的胸前印有明代四品文官的图案。因为在古代,表演乐舞的演员的职称名义上是四品。还买了绶带2556条,是给当日进入孔庙参加祭孔的2556人佩戴的。这2556人中,有政府各级官员、儒商论坛的代表、诚信企业家代表、孔(子)颜(回)曾(子)孟(子)四圣的后人、学校代表、海内外华人华侨、外国人等。对外售票的为8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