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上来就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0:38 时代人物周报 | |||||||||
潘岳 上来就说 -本报记者李梓 以一个副职的身份,潘岳竟成了公众最熟稔的中国环保总局官员。在中国政府高层中,这是少见的现象,一般会被解读为这个官员有“个性”或者“少壮”。
因为兼任环保总局的新闻发言人,潘岳的身影过多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诸如“世界垃圾场”、“绿色责任”等新名词,从他的口中层出不穷。 从2005年第一个月起,公众开始记住了潘岳的名字。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停建,其中包括总投资为69.7亿元的三峡地下电站项目和投资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项目。这在公众中引起轰动,尤其是一直在保持着“独立质询人”身份的民间环保界。 此前,由于得不到政府的呼应,又无从证明民意的走向,中国民间环保一直在脆弱地独自生长,潘岳的出现正当其时。自2003年3月潘岳走马上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始,一直分管宣传和法规工作,直至2004年12月,潘岳才接手环境评价工作,刚履职一个多月,便开始“摸起了老虎屁股”。 今日之中国,你可以认为环保已经深入民心,成龙大哥和潘岳一起到长城捡砖头,十几家大型重污染企业在交了一块钱的象征性会费之后,签订协议将负担起“绿色责任”,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也乐意找个环保题目进行浮光掠影的调查。然而,你也可以认为,中国环保并无实质性改变,极大浪费的生产模式,污染严重的河流,仍然没有好转,环保总局需要一个突破口。 中国环保总局在2005年初下的“狠刀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这绝对不是潘岳第一次开口评价环保。2003年10月25日,在首届“绿色中国论坛”上,潘岳发表了引起轰动的《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潘岳的一系列发言,充满着与别的政府部门发言人不一样的味道。 潘岳曾经在宏观经济部门供职多年,工作的调动、身份的变化给了他思想的转换空间。这些年,环保总局和其他主管棘手问题的部局单位一样,陷入怪圈之中:讲得更猛,矛盾更突出,狠下决心劈一刀,却碰到地方主义的软盾牌,反弹回来,喘口气再来。就这样,主管质量、安全、环保的官员发怒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现象。 潘岳上台就狠狠地先劈出了一刀,他的第二刀劈在了圆明园,第三刀直奔水利部门而去,接下来是钢铁企业。这些行动让人感受到了环保总局的决心和威力,而从一个产业的角度去解决环境问题,也让人感觉到了成功的可能性。 身兼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以及学者的身份,导致潘岳陷入了和别的普通环保主义者类似的境地,在解读政府文件之余还有一种传经布道的冲动。 所以,潘岳发起了“企业绿色责任运动”,约明星去捡垃圾做秀,亲自关注和批示圆明园湖底铺塑料膜的问题。潘岳一次次曝光在媒体面前,他承认,他的话并不都能兑现,“现阶段的中国,还处在环保启蒙阶段。” 显然,他做了某些职权内并没有规定要做,但中国却需要他去做的份外之事。对于这个被民间环保者视为知己,被方舟子斥为“极端”的官员,人们只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一边说,一边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