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用行动说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0:38 时代人物周报 | |||||||||
高强 用行动说话 -本报记者 刘俊 如果不是因为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高强或许不会有今天的高位。在调往卫生部之前,他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官员,从河北省财政厅的副处长、副厅长,到财政部副司长
没有俊朗的外表,没有特殊的身世背景,没有曲折的从政经历,也没有丰富的表现欲望。是“非典”让高强的仕途发生了重要的转变,2003年4月他突然被调到卫生部任常务副部长,两年后的4月27日,他被正式任命为卫生部长。 在高强的脸上,我们注定只能看到一种表情:紧张。每次在镜头前出现时,他总是眉头紧锁、神色严峻,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在进入卫生部将近900天时间内,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要经历一起新的公共卫生事件,这对于高强——这位卫生系统的门外汉而言,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高调化解危机 如果说两年前的“非典”把高强推到了风口浪尖是身不由己的话,那么,后来发生的一连串突发性卫生事件,已让他慢慢适应了这种角色的转变。 “非典”平息不久,2004年1月,禽流感又不期而至。一时间,人们谈“禽”色变,“恐鸡症”也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开来。 为了消除老百姓对于吃禽类食品的恐惧,高强一改往日低调的行事态度,一方面在电视上公布禽流感已经得到控制,而且在中国不会出现大规模流行;一方面亲自大啖鸡肉,以证明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可以放心食用。 当时是2月9日中午,卫生部机关食堂,高强手举红烧鸡腿对着摄像机镜头摆了一个很好看的姿势,然后用力地吃下一大口鸡肉,边嚼边不无调侃地说:“我今天为预防禽流感做出了‘重大牺牲’。”原来他已经有三十年没吃鸡肉了,不仅鸡,鸭、鹅、鸽子等所有禽肉他都不吃,“夫人生肖属鸡,自从结婚后,就再也不吃鸡了。” 这可以说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高调曝光,此事让民众对卫生部和高强本人产生了更多的好感。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2005年,高强也努力让这种好感得到了延续。无论是“安徽泗洪疫苗”事件,还是“四川猪链球菌感染”事件,他都是在事发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工作,看望病员。两起事件,他都强调要采取公开透明原则,向社会公布发病感染人数。 在猪链球菌危害最严重的资阳调查时,高强还提出:“虽然病因查明了,传播渠道清楚了,如何防治的办法,大家也都知道,关键就是如何落实。保护大家生命安全是头等大事,比什么都重要。”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无形中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改革事无巨细 在为应对突发事件随时做好准备的同时,对包括艾滋病等众所周知的卫生难题上,自高强到卫生部后,政府干预也比以前明显加强了许多。 在2003年,中国将为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经济较为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免费治疗,2004年9月,卫生部在全国各级疾病防控中心建立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这是艾滋病在中国流行10年来,官方第一次全面介入这样的活动。 高强在艾滋病问题上积极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今年6月14日,正在北京访问的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奥特博士向高强颁发了防治艾滋病特殊贡献奖。 相比较这些具体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制度层面的管理和建设显然要更为根本,也更迫在眉睫。 从疫情报告制度到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再到部长信箱的设立,高强事无巨细,而且无论什么都本着务实利民的心态去操作执行。2004年7月,卫生部的官方网站增设了公众服务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设立的两个信箱上,一个是部长信箱,一个是公共卫生重大事件社会举报信箱。 “这两个信箱分得不是很清,功能互混,但很多人有问题还是希望能跟部长直接反应。”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告诉《时代人物周报》,高强当时特别交代过他们,收到群众来信后要及时给予反馈,要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只要不是无理取闹,就要做到有函必答。 在邓海华的印象中,迄今为止,高强做出过亲自批示的有两封来信,都与医疗改革有关。 一个喜欢用行动说话的人 高强的母校是中国人民大学,那里历来被认为是培养中国高官的摇篮。按照人们常规的思维,能做到这么高级别的官员在学校里肯定也是个活跃分子,而高强却并非如此。 “他不太愿意参加抛头露面的事,学生会、班委会,他都不参加。”在高强的大学老师杜厚文眼里,他是个给人感觉很平常的学生,甚至有些与世无争。 杜厚文老师记得,文革期间学校闹得天翻地覆,学生们分成两派,高强虽然也参加了,但表现不很突出,“他遇事很冷静,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高强的大学同学董寿昆也这样评价他:“说话比较谨慎,不会随便说话。” 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普普通通的学生,如今却掌管着中国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这是杜厚文当时所没有想到的。 但如今回过头去看时,杜厚文又觉得一切都有些理所当然,而且有据可寻,这个“据”就是高强在大学期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低调、踏实、稳重的性格。杜厚文觉得这些都是决定他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性格决定命运。 稳重的高强在财政系统工作了30年,以如此深厚的财政资历进入卫生部,中央或许也有着多重的考量。只是,高强低调的处事态度却是一以贯之。除了“非典”期间的记者会之外,人们很少看到他在电视上公开讲话。在今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六、七月份,出现在镜头前的高强总是面色凝重、行色匆匆,却鲜有现场表态。这就是高强,一个喜欢用行动来说话的人。 2005薄氏物语 ◆“你(欧美)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薄熙来谈中国政府从6月1日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 ◆“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1架空客380。” ——5月3日,身在巴黎的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帐。 ◆“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中国优质、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的。” ——在一次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提醒欧洲人眼光要放长远。 ◆“谁家的孩子谁家抱走,确定了这样一个原则,欧盟多发的你欧盟抱走,我中方没有超发我就不承担责任。” ——谈处理欧洲压港中国纺织品问题。 ◆“过去有本书叫做《退一步进两步》,实际上谈判的过程就是进进退退、互相让步、互相又有所得的过程。” ——9月14日晚,薄熙来回忆与中欧老对手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两次重大谈判。 2005潘岳语录 ◆“环保总局非但没有‘角色错位’,反而进行了‘角色复位’。” ——2月,针对有人质疑环保总局的“一月风暴”,潘岳作了坚决回击。 ◆“几年前,我得意地告诉国内外媒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我全然没有意识到, ‘世界工厂’的代价也许就是‘世界垃圾厂’。” ——3月,潘岳谈自己从国资局进入环保总局后的思想跃进。 ◆“铺膜不铺膜是个专业问题。而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拿它做个试验,这个试验的内涵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月,潘岳谈圆明园“铺膜”风波。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潘岳认为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立“绿色发展观”。 ◆“我们要把他们‘吓’回去。” ——潘岳表示,不欢迎海外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来华。 2005高强“高调” ◆“虚高药价简直就是对百姓的生吞活剥,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 ——3月5日,全国“两会”上,当听到政协委员提到“六毛钱感冒药卖六百”时,高强深恶痛绝地说。 ◆“我们理解这句话就是任何时候对任何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的事情,都要立即积极妥善处理,决不能漠然处之;任何因我们工作疏忽而导致人民生命安全被损害的事件,都不应当发生;任何损害到人民生命安全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受到严肃查处。” ——6月29日,在安徽宿州市召开的疫苗事件新闻发布会上,高强提到温总理“人命关天”四个字时说。 ◆“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重了群众就诊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7月1日,高强在所做的关于医疗改革发展的专题报告中痛斥医疗机构见利忘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