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公开评审意见才能体现善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0:16 新京报

  读《评审人与评审意见可以随便泄露吗?》(昨日《新京报》),笔者颇有感触。

  拿评审意见来说,作者周振鹤教授的意思是,最好不要公开。因为那样没法使评审人在学界混下去。从他无奈的话里,也反映出当下学界裙带之风盛行的景象。

  但是不是有这样的景象,就不要公开评审意见了呢?事实正好相反。之所以出现裙带之风,与我们的学界缺少公开的批评有很大关系。仿佛一批评,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而要改变这种不能容纳异己之见的作风,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公开的、正常的学术批评。

  公开化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像社科课题评审之类的事,在大多数参评者眼里,仍十分神秘。评审程序似乎是公开的,但多数学者并不明了,也不知如何明了,一如卡夫卡眼中的城堡。至于申报的成功与失败,更让人感觉高深莫测,若不是归于事前的“公关”,就只好算到运气的账上。

  而公开评语,一是可以抑制可能的腐败,二是可以祛除“神秘”,还社科基金的本来面目。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社科项目评审的善意体现出来。因为社科项目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拨出款项,对申报者来说,也是学习、完善和提高的过程。申报者连成败原因都不知晓,又如何谈得上总结经验?这也有违设立国家社科项目的初衷。

  向申报者公开专家评语,也是对申报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国家级社科项目评审的程序本身,也具有为学术公正作榜样的功能,如果国家级的评审都体现不了起码的善意和尊重,其他各级各类的又将何为?实际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已向参评者公开了专家评语。我们不仅希望公开评语,也希望进而公开评审人的姓名,这也是双向监督。如此,评审过程可能更简单,不公正的现象会更少,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更正常。

  □尤小立(江苏学者)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