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故宫博物院8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竹编高手重现“倦勤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0:01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沈沉

  尽管1949年后故宫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修复,为一些传统工艺积累了经验,但一些维修技法中的绝艺仍然面临 着失传或是已经失传的窘境。

  记者从故宫管理部门了解到,由于传统技艺的失

  传,大修中很多工艺都采取了现代技术模拟传统技术的方法。而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接近原来的效果,本次故宫的百年 大修招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

  据《东阳市志》载,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浙江东阳数百名木雕艺人曾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时光流转,岁月轮回。 200年后的今天,又一位东阳手工艺大师—62岁的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出现在了紫禁城百年大修的工地上。

  他肩负着“百工之乡”的重托,履行一项更胜先人的光荣使命:修缮故宫博物院中最精美、最豪华的建筑——乾隆皇 帝的御书房“倦勤斋”(竹编部分),使其恢复历史原貌。

  全国招贤

  “倦勤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位于故宫的东北角,堪称故宫内最豪华和工艺最精细的建筑物,也 是乾隆做太上皇时的居所。

  为了修建这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许多工匠都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北京城的,建成后因技术难度高,200年来从 未修缮过。整个倦勤斋修缮费用由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提供,总费用是210万美元。

  而作为百年大修的重点工程,故宫方面在竹簧工艺上遇到了难题。特别是“翻簧”和竹丝镶嵌工艺,前者要将竹子软 化至柔软如纸,像墙纸一样贴在墙壁上;后者则要求在“翻簧”的基础上用细如发的竹丝镶嵌出各种图案。由于当时盛行的传 统工艺已基本失传,要想恢复原貌非常困难。

  根据乾隆时期内务府历史档案资料记载的原材料产地和工匠记录,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走访了四川、 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但一直没能找到理想的人选。2004年5月,曹静楼曾到东阳寻访,他随身带着一份清朝时修饰故 宫的142名婺州艺人的工资清单。然而,那一次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见到何福礼。

  无奈之下,2004年6月,曹静楼在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上发布招贤榜,希望能找到身怀绝技的艺人。一时间,应 者云集,但无一人符合要求。

  应试过关

  而在得知故宫大修全国招贤的消息后,何福礼通过有关方面与曹静楼取得了联系。

  2004年11月19日,曹静楼率专家到东阳考察了何福礼的竹编技艺,认为他的竹丝镶嵌工艺非常精湛,没有任 何问题,但另一项重要工艺“翻簧”没有完全过关。于是当场出了考题:竹簧劈片、整平、软化、镶贴。

  要求将竹簧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曹静楼与何福礼约定,1 2月1日,他将与国内专家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官员一起前来东阳收卷,若合格,将邀请何福礼到故宫现场研究、操作。

  在曹静楼离开东阳的那天,何福礼便开始潜心钻研“翻簧”工艺,“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 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那些日子里,何福礼殚精竭虑,每天凌晨起床钻研,直到深夜才休息。

  2004年11月29日,在曹静楼和专家组前来收卷的前一天,何福礼终于按要求完成了4块竹丝镶嵌和3块“翻 簧”的样品制作。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11月30日晚,在曹静楼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副总裁吴·亨利等国内外专家面前,何福礼娴熟地演示了“翻簧” 工艺。曹静楼很激动,在宣布何福礼获得满分后,给他颁发了修复故宫的入场券。

  入主倦勤斋

  2005年春,何福礼来到故宫,对即将开始修复工作的倦勤斋进行了考察。他告诉记者:“倦勤斋是上下两层书房 ,装修非常豪华,墙壁内里是紫檀木,外面贴以‘翻簧’镶嵌。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包括床和 书架也有竹丝镶嵌和雕刻。”

  考察回来,何福礼开始精心准备修复所需的材料。由于修复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现代化工产品,粘贴成了大问题。何 福礼想起小时候师傅提到过的民间工艺秘方,就多次跑到温州收购鱼肚,加上糯米等各种配料后反复捣拌,制作成了黏性很强 的“胶水”。同时,他还精心备好了色泽不同的上好冬竹。

  2005年6月,何福礼将家里的东风竹编厂全部扔给了大儿子管理,正式入主倦勤斋。他说,倦勤斋的竹丝镶嵌和 竹簧雕刻历经200多年,完整的部分依旧栩栩如生,大面积使用却没有虫蛀,令人叹为观止。他觉得,倦勤斋这些残存的竹 丝镶嵌和竹簧雕刻堪称世界上最美的竹编作品。

  跟随何福礼修故宫的,除了他的小儿子何红兵,另外两个徒弟都是有着二三十年工龄的工程师或工艺师。由于要在北 京待上大半年,衣食住行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何福礼特意在东直门内租了一套房子,月租3500元。每天他骑自行车“上下班”。他说:“故宫太大了, 骑自行车进出方便些。”在吃的方面,何福礼也已经安排妥当:午餐在故宫里吃快餐,早餐和晚餐就在租住房里自己烧。

  据何福礼介绍,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进入故宫开始一天的工作,除了午休时间,一般要工作到晚上五六点,经常连续 工作12个小时以上。

  何福礼的生活有三个特点:抽烟、喝酒、干活,“不喝点酒,干活没劲头”。但故宫有严格规定,不能抽烟喝酒。这 就意味着62岁的何福礼要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故宫方面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破例允许他在工作前喝一点酒,但由 于故宫内禁止烟火,抽烟这一项,何福礼只能放弃。

  绝技再现

  由于倦勤斋北边的柱子要重修,何福礼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他将于2006年再次返回修复现场。倦勤斋内有30 多种工艺,如紫檀木、织绣、字画、纸、玉器等,所以整个工期要到2008年春天才能结束。

  曹静楼表示,从目前修缮好的门窗来看,何福礼完全达到了当时的水平。无论色彩还是材料,都几乎与原件保持一致 ,工艺水平令人叹服。更值得一提的是何福礼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故宫里的许多工作人员。60多岁的人,一进门就低头干活 ,从不言累。他希望何福礼能通过这次修缮,掌握已经失传的工艺,从而对东阳的竹编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改革。反过 来,也能继承和完善竹丝和竹簧工艺。

  从15岁开始学竹编手艺挣钱养家,到如今上北京修故宫,何福礼感慨万千。

  刚刚结束第一阶段修复任务的他告诉记者,和在东阳经营自己的竹编厂相比,到故宫做工匠显然是个亏本买卖。在东 阳他是竹艺大师,生产的产品畅销各地;而在故宫,他只是一个普通工匠。此外,所获得报酬也不能与在家经营相比,但他还 是表示:“修故宫是我一生中的最高荣誉和里程碑。肯定会有困难,但我们有决心克服。我们肯定能把倦勤斋修复到它原来的 样子,让故宫满意,让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满意。”

  至于带着儿子和徒弟的原因,他表示,他们一方面是自己的助手,另一方面也要共同研究技法,将一些传统技艺传承 下去。

  相关专题:故宫博物院80周年纪念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新进展,与航天员一同感受神秘太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