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0:56 京华时报 | |||||||||
“神六”发射前夕,记者获准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直击这里飞控人员紧张、繁忙、有序的备战。这里,被称为“牵引神舟遨游九天的地方”,因为飞船在太空飞行期间,每一次和地面的“对话”都将由此完成。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进入飞控大厅。大厅正前方,一个长12米、宽4米的大屏幕,一分为四,左右相连,显得非常醒目。大厅里,120台显示工作台,整齐一致,分为五
神舟六号飞船是两人多天飞行。从飞船升空277秒后到飞船返回地面,全部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而一旦出现意外,应急控制决策也将在这里产生。 “我们是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相信“神六”将顺利完成天地往返。 在飞控大厅的最后一排,有一部特别的电话。这是被称为“天地语音系统”的天地通话设备。工作人员介绍,“神六”在轨飞行期间,天地通话将再次通过这部电话来进行。通话不是通过普通的电话线来完成,是采用了天地通语言系统和专用宽带通信系统。大厅右侧的通信机房、数据传输机房等与不远处办公大楼内的光纤网和分组交换设备联成一体,与设在北京郊外的卫星地面通信站共同构成了通信枢纽。通过这一枢纽,中心便可与航天员实现天地对话。同时,这一枢纽还可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各地面测控站及远在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连成一线,牢牢牵住飘在太空的“风筝”。 特约通讯员 杨冰 谢波 本报记者 张瑾 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附加段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按照“神舟”飞船目前运行模式,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试验结束后,轨道舱留轨继续运行,返回舱则按预定轨道返回地面。飞船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他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神六”飞船在轨飞行期间,两名航天员已确定将首次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他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从发射环节来说,“神六”新增加了两项技术:一个是在火箭和飞船“船箭分离”的结点上安装了可视系统,指挥中心在地面就可以看到火箭发射出去到达预定高度之后,飞船是否能顺利飞出去,但“神五”发射时在地面上对这个情况看不到,只能是延后知晓;另外一个是在飞船的逃逸塔上增加了火路保险系统,加大对航天员的安全保障。 在飞船内部,两艘飞船都是按照三名航天员的位置空间来设计的。但上次杨利伟返回后,表示飞船升空后自己曾有一段时间感到心脏部分稍有不适。因此,“神六”舱内设计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做了进一步改进。 据新华社消息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昨天接受采访时说,以神舟五号为基础,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与“神五”相比,“神六”发射的意义是否稍有逊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对这个问题持坚定的否定态度。 记者:发射“神六”的意义是什么? 龙乐豪:我们说“神五”是“一人一天”,而“神六”是多人多天。1个人和2个人是本质的区别,1天和5天也是本质的区别。杨利伟在“神五”上一直没有离开座位,是相对静态的,而“神六”则是动态的。宇航员将离开座位从宇航员舱进入轨道舱,然后再返回到宇航员舱当中去,而且宇航员在太空中的5天内,不可能不吃不喝,所有的吃喝拉撒都必须要解决。那么相对于“神五”,我们在生命保障系统这方面一定有非常大的突破。依此看来,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载人航天活动。 记者:载人航天今后还有哪些计划? 龙乐豪:“神六”如果发射成功也预示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美好前景。对于火箭发射,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而多一次成功就可以更进一步证明火箭的可靠性。这个基础打牢靠了,今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宇航员在“动态第二步”,让宇航员能够在轨道上实现出舱活动,两船交会对接。我们基本的设想是“神七”实现宇航员出舱,“神八”实现交会时候对接组装,因此今天“神六”的成功是在为我们将来更高的飞行奠定基础。 记者:神舟飞船与国外飞行器相比有哪些优势? 龙乐豪:在我看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虽然是我国载人飞行器起步阶段的产物,但是起点比较高,超过了俄罗斯、美国早期的飞船。而就从总体构思、构局上来看,也超出俄罗斯的联盟号。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飞船除了有推进舱、宇航员舱、服务舱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留轨舱。飞船回到地上来了,但留轨舱就留在了飞船运行轨道上。这个留轨舱除了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外,还能在未来我们进行交会的时候,作为交接的目标器。本报记者 郭鲲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桂锦)昨天,神舟六号任务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向记者表示,杨利伟仍然有机会重返太空。 陈善广表示,杨利伟作为我国的首飞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的上天飞行经验。杨利伟现在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特级航天员,承担着很多训练任务,“把宝贵的飞行经验传授给他的战友,对航天员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次数和频度都不是很高,全体航天员都非常积极。神舟六号任务从其他航天员选拔,主要是考虑杨利伟首飞后需要一个适当的缓冲和休息时间,同时可以把他的经验更好地传授给战友。“将来杨利伟肯定还有机会参加飞行”。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桂锦)昨天,神舟六号任务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和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在发射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六号任务的火箭和飞船都没有任何问题。 刘宇说,他对本次任务的火箭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因为长征2F火箭已经成功飞行了五次。中国在具有载人飞行能力的国家里排名第三,专家对火箭的状态都很有把握。 尚志说,神舟六号飞船在神舟五号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多天飞行的要求。神舟六号飞船运抵发射场后,技术人员分别对船上的火工品、发动机和各种仪器进行了分批次检查,状态良好,对各种测试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判读,发现的问题也已经全部归零。同时,飞船系统前期进行了四个架次的空投试验,把返回舱用飞机从10000米高空投下,对飞船降落伞等进行了综合试验,另外,飞船在地面也经过了多次模拟七天飞行。神舟六号飞船经过大量的试验,一切状态良好,目前没有发现不放心的项目。 据新华社电 “舱内的空气比地面还好。”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从太空返回时这样说道。昨天,神舟六号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原主任设计师傅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神六”和“神五”采用了同样的供气体调压系统,氧气、氮气由高压钢瓶携带上飞船,通过控制阀进行释放,使得舱内气体成分大致和地面一致。 傅岚表示,神舟六号飞船共带了50公斤左右的氧气,不仅可以满足两名航天员多天的需要,还可用于应急状态时使用。由于高压钢瓶装载高压的大气,需要承受210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研制难度较大,一只钢瓶的造价大约为5万元人民币。傅岚说,万一飞船在返回时落在海上,在返回舱内还有一套应急系统可以产生供航天员使用24小时的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确保航天员不会缺氧。 在保持空气中充足氧气的同时,飞船内部还采用了先进的通风净化系统,可以将空气中各种灰尘杂质及时清除,使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以上。 此外,通过温湿度控制系统,神舟六号返回舱温度将控制在17到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30%到70%之间。 “这是令人感到相当舒适的环境。”傅岚说,舱内温度主要依靠专用空调进行控制。空调的工作情况,根据航天员的活动量、飞船受太阳照射程度的变化而自动进行调整。即便是在飞船返回时,飞船外表因与大气的激烈摩擦而达到数千摄氏度,返回舱内仍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本报综合消息 谁将驾驭“神六”上天?在火箭发射前5个小时才能最终确定。而选定宇航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心跳速度,谁能正常控制自己的心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表示,飞行员的人选一定要在发射前5个小时才能最终确定。“一方面是要考虑飞行员当时的身体状况,另一个方面要考核飞行员的心理状态。” 发射基地一位和宇航员有着“亲密接触”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就是在发射前5小时确定的。这位工作人员说,2003年10月15日凌晨3时许,医护人员轻轻唤醒熟睡中的3名宇航员,为他们进行最后的体检,等体检结果出来之后,医护人员在杨利伟的报告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航天第一人就此诞生。当时的检测结果表明,杨利伟的心跳始终均匀地保持在每分钟80次左右,直到飞船升空。 “这次也不例外,‘神六’宇航员将由3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有闪失,第二梯队马上换上。选定宇航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心跳速度,谁能正常控制自己的心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飞行员都是住在西昌基地的问天阁内,为了避免交叉传染,饮食起居都有严格的规定,彼此之间都是相对隔离的。比如在餐厅吃饭时,厨师只是把饭菜放在餐厅门上的小窗户边,飞行员不能进入餐厅。飞行员离开时都会在自己房门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离开”,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越是到最后关头,对飞行员这种平常心态的要求越是高。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桂锦)昨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干部王海涛向记者透露,神舟六号在安装过程中,一个重要部件曾安装错误,幸好被及时发现。 王海涛是此次神舟六号任务控制系统箭上二级负责人。据王海涛透露,今年8月18日,神舟六号任务长二F火箭进行二级箱间段的速率陀螺仪安装,作为主操作手的王海涛在安装结束后,请试验队二岗人员确认状态时,发现陀螺仪敏感轴所指极性有误。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试验队人员分析,确认陀螺仪安装支架有误。 王海涛和试验队人员打开电缆插头,发现本应该指向三象限的偏航角速率陀螺的敏感轴指向了四象限。“速率陀螺是对火箭进行姿态控制的重要部件,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由于在箭体内已经固定,各速率陀螺均没有信号输出,属于不可测项目。”王海涛说,如果安装当时不发现,这个错误在后续工作中也不可能被检查出来。火箭点火升空后,系统将自动将飞行角当成偏航角,这样对火箭飞行姿态和方向将产生致命的影响,甚至导致箭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 王海涛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为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荣立二等功一次。 本报讯(记者田乾峰)昨天下午,嘉峪关电业局的工作人员抵达航天小镇,开始检查通往航天城发射基地的电力线路,保障神六的发射用电。昨天下午6点,刚检查完回来的电业局负责人陆先生说,线路检查维护工作要一直到发射完毕。 下午两点多,电业局负责人陆先生带着十几名工人,驱车前往戈壁滩,开始检查每一根电线杆上的线路。十几人分成若干组,两个人一组进行检查。“他们得沿着线路,一根电线杆一根电线杆地检查。”陆先生说。 记者发现,工作人员先是徒步沿着戈壁滩上的电线杆走,每走到一根电线杆前,都要举起望远镜,平移着观察电力线路。“这是检查导线上有没有鸟粪,如果有鸟粪会引起短路。”此外,还要检查导线有无断股、隔离导线的绝缘子有无破损、导线上的防震锤有无滑落、电线杆有无裂缝等。 本报讯(特约记者杨桂锦)如果航天员的各种操作完成顺利,神舟六号飞船有可能提前返回地面,但着陆地点是在主着陆场着陆还是在副着陆场,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昨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在发射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 据许达哲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主副两个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天气允许,将从主着陆场返回,其他情况下从副着陆场返回。神舟六号飞船执行的是两人多天飞行任务,也就是说,从第二天开始一直到第七天,都有可能返回。中国目前有多个应急搜救区域,国内外都有,飞船在出现万一的情况下,将采取应急搜救措施。 许达哲说,飞船在轨运行时考虑到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进行了反复的仿真演练。针对这次神舟六号任务,起码有上百种应急对策。飞船具体在哪里着陆,要根据飞船飞行情况和任务进展情况而定。“两位航天员在天上的各种操作如果完成顺利,就有可能提前回来,着陆在任何区域,都是根据任务情况、天气情况和飞船状况决定的。” 因为是多天飞行,如果遇意外情况,首先考虑航天员的安全返回,优先主着陆场,其次是副着陆场,优先国内的应急搜救区域,其次是世界范围内的应急搜救区域。许达哲强调说,无论是使用主着陆场还是副着陆场,都是正常飞行。“美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就降在了副着陆场,其实就是根据飞船返回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