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神六”飞天特别报道 110项技术改进升级神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1:55 北京娱乐信报

  据新华社电 据专家介绍,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但神舟六号飞船与神舟五号相比,仍有三大变化和四大方面技术改进。

  三大变化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介绍,与神五相比,神六有三大变化:一是航天员人数从一人到两人,二是飞行天数从一天到多天,三是航天员活动范围扩大到全船。也就是说,在神舟五号飞行中,航天员一直待在返回舱中,飞行了一天;而这一次,由两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员组要飞行多天,要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活动,还要完成空间科学实验的操作任务。

  另外,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采访时说,神舟六号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四大改进

  一、两种方式准备用水

  首先,准备了足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首次设置大小便收集装置

  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重新设计缓冲器

  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黑匣子存储量比原来大100倍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六”飞天特别报道110项技术改进升级神六image2.sina.com.cn/dy/o/2005-10-12/6f968927fe9ab37fc228e7ca0f00f693.jpg" border="1">
-相关链接

  神舟六号飞船内部环境详解

  据新华社电“神舟五号飞行中,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只能算是进行了试验,这一次神舟六号任务才是环控生保系统的真正使用。”神舟六号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原主任设计师傅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氧气:50公斤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从太空返回时说:“舱内的空气比地面还好。”

  傅岚说,神舟六号飞船共带了50公斤左右的氧气,还有一套应急系统可以产生供航天员使用24小时的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确保航天员不会缺氧,一只钢瓶造价大约为5万元人民币。

  温度:17到25摄氏度

  神舟六号返回舱温度将控制在17到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30%到70%之间,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即便是在飞船返回时,飞船外表因与大气的激烈摩擦而达到数千摄氏度,返回舱内仍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傅岚介绍说,在太空中每名航天员正常代谢大约产生很多水汽。如果不尽快回收,可能使电气设备受潮引起短路危及航天员的生命神舟六号飞船采用了一种吸附孔隔膜等系统使飞船内的湿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长征二号火箭送神六升空

  新华社酒泉10月11日电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进行发射。

  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型即“长2捆”火箭基础上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惟一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是我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火箭能够安全可靠地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同时,在飞出大气层之前,若出现重大故障,能按救生要求使航天员安全脱离故障危险区。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成功地将4艘无人飞船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介绍,与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那枚火箭相比,用于这次发射的火箭有75项技术改动,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安全性,改善了乘坐的舒适性。

  刘宇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阶段,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将继续作为我国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运载工具的一种选择来使用。

  航天员标准身高不能超过1.72米

  据新华社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航天员的选拔情况。他说,“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实施和太空飞行的成败。”

  “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接近航天的要求。”陈善广介绍说,美国、俄罗斯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第一代航天员全部选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他们都有近千小时的飞行经历,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中国航天员的标准身高为1.60米-1.72米左右,体重55至70公斤。“这是中国青壮年人的普通体型。选择这个标准,一方面是为了拓宽选拔面,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飞船的空间极为有限,身材小一点,就能为飞船腾出更多空间。”陈善广说。

  “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培训。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航天员要熟悉飞船的结构、组成,飞船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第三阶段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航天员们要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按照航天飞行程序进行模拟飞行,从进入飞船到发射升空、轨道运行及返回、着陆,熟悉太空往返的全过程。作为航天基础训练内容,体能训练和特殊环境耐力训练则贯穿于这三个训练阶段的始终。”

  六年时间铸就神舟辉煌

  神舟一号:

  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神舟二号:

  全新亮相

  2001年,神舟二号升天,它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

  飞行180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突破低温发射纪录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低温严寒下,参试人员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关键部位包裹起来,同时不断地吹送热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才把这些保暖物品撤下来。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五号:

  终圆国人飞天梦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两总”比神五平均年轻5岁

  据新华社电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神舟六号则降为48.7岁,其中最年轻的尚志年仅42岁。这位神五飞船的副总指挥和神六飞船的总指挥被同事评价为一个“飞船每遇难题都缺不了的人”。

  据悉,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人已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从发射场到着陆场,工程其他系统的关键技术岗位上也不乏20多岁的骨干。67岁的黄春平在他的新书《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管理实践》中统计,从1992年到2003年,火箭的设计师平均年龄年轻了18岁。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