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日行百万里 一天可看到16次日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4:32 重庆晨报

  日行百万里

  一天可看到16次日出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日飞行675664公里两名航天员轮班作息

  据新华社12日电地面一昼夜,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要经历16次的日升日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介绍说,正在太空中遨游的神舟六号,每90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24小时内要绕地球飞上16圈。飞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飞船太阳帆板在阳光下开始发电;飞到地球阴影中时,太阳帆板放电,每一圈飞行,航天员都经历了一次日升日落。

  测控通信系统轨道专家刘迎春说,飞船刚入轨时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47公里的椭圆形轨道运行;第五圈变轨为距地面343公里的圆轨道,这时飞船速度为每秒7.820185公里,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229公里,日飞行距离675664公里。

  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说,在太空中,航天员无法按照地面的起居规律生活,飞船上的仪表显示系统及地面调度人员将及时提醒航天员进行各种操作。

  按计划,两名航天员将轮换工作和休息。一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工作或休息时,另外一员航天员则在返回舱值班。

  专家起个大早监控太空垃圾

  本报讯据南京晨报消息紫金山天文台的吴连大研究员昨日起了一个大早,在看完神六顺利发射的

电视直播后,他急匆匆地赶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因为他们承担着为神六监控预警太空垃圾的重任。

  吴说,为了

神舟六号飞船的安全,必须对与飞船轨道可能碰到的所有空间碎片进行观测。现在在轨的空间碎片数量已达9400个左右,飞船轨道可能交会的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约有400个,其中近地近圆轨道的碎片100个,大椭圆轨道碎片300个。

  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包括挂靠在紫金山天文台的监测中心和分布在全国的7个观测站(装备有观测空间碎片的望远镜10台),这是我国空间碎片监测系统的一个成员单位,负责空间碎片的观测和轨道测定。现在每天晚上所有的观测站进行数据统计,第二天早上8点再把所有的数据汇总到北京。

  为了观测这些空间碎片,2004年起,紫金山天文台研制了观测大椭圆空间碎片望远镜,分析了空间的碎片的动态分布,不断筛选监测的空间碎片。2005年3月,以吴连大研究员为主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空间碎片的观测。观测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200个。

  昨日神六成功发射,这标志着空间发射预警的监测工作已经完成了,吴连大研究员说,自己在家看直播的心情和普通市民是一样的,都为此非常开心和自豪,但是现在为神六服务的工作还没有完,他们还要继续对空间碎片进行观测,为飞船的在轨预警提供数据,一直到神六顺利返回。同时,吴教授还向记者透露,他们还将为我国其他卫星发射提供预警保障服务。

  陆海遥控天马行空

  新华社12日特写2005年10月12日晨,与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远隔千里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内,上百名操作人员端坐在计算机电脑终端前,神情专注,严阵以待。

  神六升空,来自各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上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飞控中心。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从各测控站传来的

火箭和飞船的飞行参数。

  此刻,一组组令人眩晕的数字,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条条五彩缤纷的曲线,通过4块大显示屏向人们显示着飞船状态。

  总调度一边与航天员通话,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器上刷新极快的数字,关注着飞船的一举一动。

  坐在总调度后侧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席政,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来自发射场和测控站的各种信息。

  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入轨。

  14秒钟后,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就在船箭分离时,在与大厅只有一玻璃墙之隔的轨道室机房内,工程师陈明紧紧地“咬”住了飞船,瞬间报出了飞船的初始轨道,机智地对飞船做出了入轨判断。

  轨道专家唐歌实准确地算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

  9时39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这时也捕获了飞船的信息。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