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着陆场:着眼最困难情况做最充分准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01:45 三秦都市报 | |||||||||
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几天后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主着陆场着陆,回到祖国的怀抱。 最少时只有12人值守的着陆场站 从乌兰花镇出发,沿着刚刚铺设完成、还散发着沥青味的公路上一直向北,半个多
根据预案,有着3000多小时飞行时间的袁水利上校,将驾驶第一架直升机降落在距离返回舱大约50米的位置。由于这次回收救援任务可能在夜间进行,袁水利和同事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夜间演练。他说,由于这里风沙大,一架执行完任务返回的直升机,可以清理出将近5公斤重的沙土。 在着陆场站气象站的值班室里,26岁的雷达组组长王志超一直守候在电脑显示屏前,聚精会神地监控着LAP-3000风廓线雷达传来的地面浅层风的风力变化情况。为了保护室内的设备不受风沙的侵袭,这间屋子一年四季门窗紧闭。这是决定神舟六号返回舱能否在主着陆场安全降落的一个关键岗位。如果地面100米的浅层风力大于10米/秒,就不具备飞船降落的条件。从今年4月开始,王志超就带领雷达组的3名工作人员,对浅层风的变化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 着陆场站站长姚锋介绍说,这个着陆场站是我国惟一的卫星和载人飞船回收部队。组建36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5次神舟飞船和21颗卫星的测控回收任务。目前,在这里执行神舟六号任务的有300多人,可在平时不执行任务期间,最少时只有12名官兵在草原深处看护场站和维护设备。当漫天的风雪席卷草原时,是什么力量让这12名官兵坚持守在这个方圆数十公里几乎没有人烟的地方? 着眼最困难的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担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的隋起胜,心情并不轻松:“我们必须着眼最困难的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从12日上午9时飞船升空的那一刻起,着陆场系统就已经全面启动。虽然飞船在轨运行一切正常,但着陆场系统除了几个飞船上升段的应急回收搜救区已经解除任务外,包括主、副着陆场和分布在国外内的10多个飞船应急返回搜救点一直处于紧张的随时待命状态。 作为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系统,直接或间接参与着陆场系统工作的人员有上万人之多,可以说是陆、海、空三军出动,地方、部队全面配合,各路专家云集,各种先进设备并用。从人员上看,搜救部队包括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医生、各种特种车辆的驾驶员、通信专家、气象专家、空降人员、潜水人员、救援人员等;从设备上看,包括搜索飞机、运输机、直升机、水陆两栖工具、海上打捞船、医疗设备等。 无论是总指挥,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飞船可能在夜间返回。直升机飞行员张政林上校说,为了执行夜间搜救任务,参加救援的直升机全部加装了夜视助降系统。此外,大型光学记录系统还在这次任务中首次投入使用,这台从远处看像一尊大炮一样的精密光学仪器,可以从神舟六号返回舱一进入大气层时,就牢牢地将其锁定。 “载人航天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着陆场系统是跑最后一棒的选手。”隋起胜说,“将航天员平安送回北京航天城,我们才算完成任务。”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