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发射场总指挥张育林 理想永远在高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6:21 钱江晚报 | |
“我将为我的祖国工作”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当了半年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张育林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从广阔的原野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进校之初,学校组织他们看了一部苏联故事片《驯火记》,影片中主人公安德烈献 可是,握了几年铁镐的手拿起笔来仿佛有千钧重,上课时注意力也很难集中,看上半小时的书就头晕。这样下去不行!他找来一本本数学习题集,不管简单还是复杂,一道道往下做,一个多月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书了。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他门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同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进行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该领域的专家评价为“做了开拓性的贡献”。1983年10月,张育林随中国宇航学会代表团代表中国青年大学生第一次参加国际宇航联合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Manlina(曼林)航天银质奖。当国际宇航联主席将获奖证书交给他时,好几位华裔科学家走上前向他表示祝贺,他的心情激动不已。 多瑙河畔,一位联邦德国女记者问张育林:“像你这样有成就的年轻人,将来是否去NASA或ESA这样著名的航天机构工作呢?”张育林却回答:“ofcouseinChi-na,Iwillworkformycountry.(当然是回中国,我将为我的祖国工作)”。 从大学校园走向科研试验一线 2005年,对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不仅要发射3颗卫星,还要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有数十发小型试验,任务十分繁重。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张育林科学管理,统筹计划,他要求各参试单位把卫星当飞船打,实施精细化管理,将质量管控目标分解到试验任务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头,严把仪器上箭关、状态准备关、首次加电关和状态变更关。每到星箭转运、加注、系统联试等关键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评审。 火箭系统有上百个操作岗位,张育林都深知,“小岗位连着大事业”,每项测试内容、每个测试操作,都事关产品安全,影响任务成败。为确保试验质量,他指导一线参试单位制定了《航天任务运载火箭操作行为规范》、《航天任务测试发射组织管理工作规范》、《航天任务测试发射技术工作规范》和《航天任务测试发射岗位责任制规范》,有效地确保了操作质量,杜绝了人为操作差错和失误。 后来中心在不到70天的时间内,实现了“三星高照”的第一阶段目标。每一颗卫星发射成功都为“神舟”六号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中心上下士气高涨,越战越勇。 追求“零缺陷”,确保“神六”平安飞天 细节决定成败。“神舟”六号任务中,张育林见微知著,把“蛛丝马迹”的现象提升到系统性、倾向性问题,全面进行治理。 点火不到,“双想”不止:任务中,每个参试人员都绞尽脑汁回想前期工作,确认有无漏项、疑问,预想下一步工作,把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和技术尽可能全面覆盖,将所有问题归零、所有疑点澄清,确保“神舟”、“神箭”不带任何疑点和隐患发射,终于成功地将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九天。 “三星高照,一船飞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崭新的辉煌写在茫茫太空。 人物简介 张育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1958年1月出生,工学博士。1983年在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4届大会上获Manlina航天奖章;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奖”,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历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液体推进技术教研室讲师、副教授、副主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