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睹了伞塔的断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6:50 时代信报 | |||||||||
我目睹了伞塔的断臂 虽然三台升降机和三个长长伸出的钢臂都没有了,但在年过八旬的廖国柱老人眼里,两路口跳伞塔清瘦的样子依旧还是娇媚动人。作为如今惟一与跳伞塔有过30年亲密接触的工作人员,他和这个地方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一个骤雨滂沱的下午,大田湾体育场旁边廖国柱老人的家里,老人讲着跳伞塔的往事,神情和语态清晰、生动。末了,老人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屋顶花台,眼神穿过雨雾投向伞塔的位置:“已经过了那么久的事情了,还提它做什么哟。” 四人小组 1953年3月,也就是跳伞塔准备开始恢复活动的时候,廖国柱到跳伞塔工作了。“那年我28岁,从部队转业就分配到了市体委。因为正好要恢复跳伞塔的活动,开展国防体育锻炼,所以把我直接安排到了跳伞塔工作。” 由于好几年没有使用了,廖国柱第一眼看到的跳伞塔钢架已是锈迹斑斑,不过很新奇,毕竟没有见过。“听同事介绍说,跳伞塔是1942年抗战时期陈立夫修建的,目的是为飞机跳伞做先期的训练。而那时的跳伞与我们后来的不一样,他们是从塔台跳,就是从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到的伞塔上端伸出的那个平台往下跳。以前没有机器可以快速上到塔顶,当兵的是走伞塔立柱中间的楼梯上去,因此一天跳不到几个人。”廖国柱说他在跳伞塔旁边看到过陈立夫立的石碑,碑文记不住了,大致是讲修建的原因和修建时间,落款是陈立夫。因为50年代初全国仅重庆才有跳伞塔,从开展国防体育锻炼的角度,国家很重视这个设施,特地从北京派了四个同志来重庆指导跳伞塔的恢复工作。 国防体育 为了让跳伞运动开展得安全、便捷,有关部门决定分别为三个钢臂装上5马力的升降机。廖国柱和北京的四个同事在市里找了很多厂家,最后选定南岸的三联机器厂生产跳伞塔的设备。“这个厂有个工程师叫肖国辉,是下江人,很有点本事。按我们提出的升降机怎么升降的具体要求他进行设计,8.8米挂伞用的伞圈也是他负责的。几个月时间这些设备就生产出来了,因为我们使用后效果很好,还被推广到全国以后修建的伞塔上使用。” 原来跳伞塔下的沙盘面积很小,遇到有风的时候跳伞的人常常会被吹到沙盘外面造成事故,所以整修时就考虑到要扩大面积,在周边开挖了很多的土石。地面平整出来后,运沙子来才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当时选用的沙子是从现在的‘渝澳大桥’下面挖来的,具体地点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里的沙子比较粗。那个年头缺少运输工具,所以只好用船把沙子运到牛角沱,然后全凭码头工人一担一担地挑过来。沙盘沙子的厚度一般是半米,最厚的地方有一米多,铺好沙盘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整修工作完成时,从安全出发,在沙盘四周还做了一圈木栅栏。 1953年12月,跳伞塔开始了它的新生,取名“跳伞塔俱乐部”。“当时跳伞塔附近的人家还不多,但在跳伞塔重新开幕的仪式上还是来了很多围观的人。那天市体委的主任和有关领导都到了现场,记得领导讲话完毕后四人小组还做了跳伞表演。据说,这个仪式花的钱也不少,但当时很重视国防体育,要钱就给。” 火红年代 跳伞塔的活动恢复开展后,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刚开始叫国防体育,后来因为特定的环境因素改叫军事体育。记忆中,像西师、重大和建院这些比较远的学校的学生最积极。经常是天还没亮就从学校出发了,一直走路到两路口。” 那时的跳伞运动很不一般,除了要求身体素质好,更看重本人的成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的活动是不收钱的,相反学生来了还要给他们报销车费、伙食费。“那时市里的每个学校基本都有跳伞队,但不是谁都可以加入的,要以身体条件好、本人成分好为选拔标准,这当中成分问题最重要,因为跳伞是国防体育,是为国家培养国防人才。”廖国柱说到这些时,神态中透着骄傲。“选拔出的队员经过学校体育教师指定组长,然后再由组长来和我们联系、安排时间练习跳伞。当时这项运动很受重视,经费也很充裕,我们俱乐部给每个学校来的跳伞队要报销车费和伙食补助。” 1958年是全国“无线电”、“摩托车”、“射击”等国防体育大普及的时候,同样也是跳伞塔活动开展最火的时候。“因为有了几年活动的时间,因此跳伞有了一定的基础。”廖国柱还记得,当时一天到晚都有跳伞的,俱乐部每天安排了三个时段进行练习:10:00-12:00、14:00-18:00、18:00-20:00。“才参加跳伞的学生,首先是由俱乐部教练安排做地面练习和准备活动,然后就戴上坦克兵的帽子挂着降落伞,在我的操作下把他们升上去停留一阵,再放下来,让他们对跳伞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一般的学生第一次升到空中都会害怕,特别是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基本就能够达到脱钩练习了。” “最先的升降机不是自动刹车的,所以操作者必须用手把控制,直到最后把机器停住,这个不仅要心细而且工作强度也大。在50年代末期,听到嘉陵厂生产出了电磁开关,俱乐部就决定用来改进操作设备。电磁开关的作用是断电后磁力消失而使机器自动刹车。”在进行了设备改进后,有的操作者认为机器可以自动刹车,一下就松了口气责任心也减小了。但廖国柱却不是这样。他说,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想法,比如断电时间晚了,机器的惯性同样可以造成事故;如果开关没有起到断电刹车的作用,那更是可能酿成祸事。 伞塔之殇 “1966年跳伞活动就停止了,学生们都跑出去搞串联,所以这里就没有人来。工作停下来后,我们也开始学习了。虽然大家都热爱跳伞运动,但那个时候觉得毛主席说的话更重要,要执行。”对于这次跳伞塔的“停工”,廖国柱心里没有其他什么感受,他觉得学习“十六条”才是首要的。 接到学习的通知后,廖国柱和俱乐部的人员一起,用黄油把机器设备做了封存保养,以后定期每两年就要给钢架和机器设备上一次油漆。由于保管良好,在1976年再次恢复跳伞活动后,一切设备都能正常使用。 “再次恢复这项活动后,运动员已经没有了,我们到就近的57中、6中去选了些学生。当时教练也缺少,我不仅做操作工还兼起了一些教练的工作。”这时选来的人不多,也没有车费、伙食这类的补助了。又过了一些时间,伞塔跳伞在全国有了一些复苏,每年都有一次全国比赛,重庆市自己也以学校为单位搞比赛,不过此时的跳伞运动与过去辉煌时期已不可比。 1983年,因为经费等原因跳伞运动真正下马。那一天,廖国柱把平时保养得很整洁的机器用棉纱擦了又擦,一种对老伙伴眷恋不舍的情感让他独自在机器旁落泪。跟我一起这么多年,确实舍不得呀,但有什么办法?所以即使舍不得还是要舍。廖国柱说这席话时,眼眶已经很红很红。 随后,廖国柱被安排在了服务公司工作,直到他年满退休。而多年以后,因为锈蚀严重,为防止意外发生,有关部门终于决定割下拥抱了这座城市几十年的钢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