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巴金与艾芜的真挚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2:4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二老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现在的人很难理解他们之间那种看似淡如水的情谊,更难达到他们那样的境界。”

  ——艾芜的子媳回忆父亲与巴老的交往时,好几次重复以上的话。

  拜见巴老

  艾芜先生的儿媳王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起11年前在上海拜见巴老的情景。

  “那是1994年8月中旬的一天,我带女儿宽容去上海当天,便急于了却拜见父亲的好友巴老的心愿。与巴老女儿李小林联系后,次日我和当时年仅9岁的女儿敲开了巴老家门……”王莎女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有些感慨,“那天他老人家穿着一件蓝色的短袖衬衫,安详地半躺在书房里的一张藤椅上。藤椅后面是一扇很大的玻璃门,玻璃门外明媚的阳光照进来,同园子里那片茵茵绿草构成一副天然和谐的背景,白发、绿草相映成趣,似乎显示出眼前老人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很不舍,但我们确实不好意思过多打扰老人家,便告辞要走。这时巴老竟不顾年迈,坚持要起身送我们。我被感动得差点手足无措了,只记得一个劲地恳请老人家安坐,无论如何不敢让送。巴老吩咐小林拿来一大块巧克力送我女儿。小林送我们出来,随着轻轻的关门声,那个小院里的一切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巴老是大作家、大文豪,但同时也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平凡老人。”王女士用这句话,深情地总结了她眼中的巴老。

  君子之交

  “据我们所知,老爷子(艾芜先生)与巴老的交情要从30年代,巴老以出版家的身份替老爷子出版《南行记》开始算起了,”艾老的子媳,汤继湘和王莎伉俪回忆起父亲与巴老的交往时说。

  诚然如是!从30年代出版《南行记》到90年代艾老仙逝,整整一个甲子,仅有的寥寥几次见面丝毫没有影响两位文学大家之间的深厚友谊。1992年艾老仙逝,巴老是作家里第一个发来唁电的人。

  “我们真的非常感动!”汤先生无限感慨地说,“想一想那时巴老也是年届九十的老人了。我们看得出来,巴老是怀着对我父亲最真挚的友情和最沉重的思念写下那篇唁文的。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巴老一贯的文风,所有真情实感都凝聚在朴素的语言里,感人肺腑。我至今都还记得唁电的内容:‘我和艾芜相识多年,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平素少言寡语……我一直是《南行记》的爱读者……’”

  这封见证了二老长达半个多世纪友谊的宝贵唁电,汤先生已经捐给了位于新都清流镇的艾芜纪念馆珍存。说起位于新都桂湖公园里的父亲艾芜墓园,汤先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父亲1992年去世后,新都党政部门就想让父亲回归家乡,并欲在父亲去世一周年的当天举行‘艾芜墓园’落成仪式。在考虑墓碑请谁题写时,我们一家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巴老。于是我给李小林去了电话,虽然我们得知,当时巴老提笔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没过多久,在我们的期待中,我们收到了由巴老亲笔题写的“艾芜之墓”,巴老很细心,横的、竖的各写两个。‘艾芜之墓’的原件我们已在前不久捐赠给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被文学馆称为‘价值无法估量’。”

  两位老人除开会相聚,平时交往很少。但每一次都会有愉快的回忆。1980年4月,由巴老担任团长,冰心任副团长,艾老参加的“文革”后阵容最为强大的作家代表团访日,历时半月。“那应该是二老在一起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当然,二老在一起谈过什么,做过什么,有些什么会心的交流,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每一张愉快的合影和父亲的访日日记里,可以看出两周的出访经历是很难忘的。”第二次就是1987年巴老回川之行。那时候巴老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出行都坐在轮椅上(说到这里,王女士忽然非常欣慰,说起时隔7年之后,在上海拜见巴老时,巴老没有再依赖轮椅这样的一个细节),行动的不便丝毫没有影响巴老的盎然兴致。巴老、艾老和包括沙汀在内的其他朋友一道,重游了巴老的故居、参观了新都宝光寺和文殊院……在家乡的土地上难得的相聚,老人家们都格外珍惜,“他们一路有说有笑,不知疲倦,完全不像古稀老人。”

  “巴老离开成都前夕,特意嘱咐女儿李小林和她的丈夫来向我父母辞行……无论在什么时候,巴老待人都那么礼貌,那么周到!”据汤先生回忆,二老解放前有过一些书信往来,后因战乱颠沛流离,更因为“文革”的抄家,这些宝贵的书信一封也末留下来。至于出版方面,除了30年代的《南行记》,汤先生伉俪表示最值得一提的当属50年代初期,艾老的新作《百炼成钢》的发表。《百炼成钢》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反映工人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对艾老来说解放后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就刊登在当时巴老任主编的刊物《收获》杂志上。

  延续友谊

  二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挚友谊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汤先生伉俪动情地说,他们与巴老女儿李小林的情谊,就可以看作是父辈友情的延续:“我们平素来往很少。但我们有什么事求助于小林时,她一定会认真地办。”

  汤先生伉俪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前文曾经提到过,1994年王莎母女在上海拜见巴老的。当时王女士母女刚到上海,就得到小林的慨允,于是第二天就了却了心愿。另一件事让汤先生伉俪记忆更加深刻。那是去年艾老百岁诞辰,汤先生伉俪自费再续“南行书系”,他们想请“同为行者”的余秋雨为该选本写序。由于汤先生一家与余秋雨没有故旧,一直难于联系。为难时,他们想到了与余秋雨熟识的李小林,于是去电求助。其时余秋雨正在外地讲学,李小林也很难与余秋雨取得联络,但她立即开始辗转寻找,终于在一个月后,寻得了余的行踪。李小林第一时间将汤先生的求序信转寄过去,余秋雨在非常高兴“艾芜的后人作出我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这样的评价”的同时,很快就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序。这件足以传为文坛佳话的事情,在巴老后人的努力帮助下,就这样圆满完成了。

  “我们真心希望这样的‘君子之交’能够一代一代永远相传下去。”汤先生伉俪在采访结束前如是说。(王希)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