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特许进入巴老家献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5:4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本报特派记者 郭晓谅 余文静 上海摄影报道 已经是深秋了,上海的天气还那样热,一路梧桐一路阳光。走进武康路的时候记者隐约还听到几声蝉鸣——繁华大上海的马路居然像乡间小路般不沾染一丝喧嚣和浮华,这或许正是巴金精神的一个侧面。 本报记者走进巴老家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武康路113号门外的时候,见到有好几家报社的记者等候在大门外,因为有重要的人物前来吊唁巴老,也因为巴老家属的悲痛心情难以接待太多的来人,巴老家暂时还没有设置灵堂,更多的人转向上海作协参加吊唁。但巴老生前的居所是我们更关注的地方,带着成都家乡人对巴老辞世的哀悼之情,本报记者捧着一束白色的百合花敲开了这座牵动过成千上万中外读者之心的小院大门。 此前,不少媒体记者都来献花,哀痛中的巴老亲属很客气地稀开门缝,将花接了进去,婉拒了记者想进去的要求。尽管这样,本报记者还是客气地将名片递了上去——“我们是《成都晚报》的记者,我们是带着家乡人民对巴老的怀念之情而来的……”铁门意外地打开了,一位中年人将记者引进了院子。这是一栋精致的小楼,巴老在上海的后期写作基本是在这里完成的。院子里满是盆栽,红花绿叶,前院两棵玉兰和与之相向的两株红色枫树象征着巴老鲜明的个性。接待记者的巴老亲属握着记者的手,连连说:“巴老特别思念家乡,家乡人牵挂他,他也牵挂家乡父老。谢谢晚报,谢谢晚报的读者……” 因为有重要人物在内,记者无法走进小楼将鲜花送进巴老生前的书房,只好把百合花束留在小楼的窗台,留给我们敬爱的巴老! 追悼会可能于24日举行 昨日,据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透露,今日“巴金照片和手稿展”将在上海展出并向市民开放,悼念这位文学巨匠。 “文革”后,巴金曾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现在老人家走了,整个上海作协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今日,上海作协将以举办“巴金照片和手稿展”的形式,深切缅怀这位文坛老前辈。 据赵丽宏介绍,“巴金照片和手稿展”展出的照片都是巴金在不同生活时期拍摄的,其中尤以巴金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之后的照片为主。除了工作照之外,展览还将展出巴金的许多生活照,他与妻子萧珊,他与孙女端端的合影,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手稿展,将展出巴金重要作品的原稿或原稿照片,从其中删改的笔迹里,观众将能发现巴金创作思考的轨迹。赵丽宏还表示,巴金后事具体事宜现还未最后确定,巴金追悼会可能定于10月24日举行。 《寒夜》手稿本本周面世 记者昨日从上海文艺出版社了解到,该社将在本周内推出《寒夜》手稿本,这是出版人对巴老最好的缅怀方式。《寒夜》手稿本的样本曾经在今年上海书展最后一天亮相,但实际推出的版本在封面上是有所改动的。原本是准备本月25日于嘉兴举行的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推出的,但现在巴老辞世,文艺出版社正在加紧印刷,希望能够在本周内推出。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小说发表后,巴金曾经做过两次较大的文字修改。解放后,巴金先生将这部手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记者还了解到,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巴金手稿集”,目前将推出巴老的三部重要小说《寒夜》《憩园》和《第四病室》,以后还将分期分批出版能搜集到的巴老手稿。 临终前为“希望工程”捐款 记者昨日再次来到巴老最后的离开之地——华东 医院,想了各种办法也没能见到一直负责为巴老治疗的专家组长,但很偶然遇上了一位一直护理巴老的护士,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护士告诉记者:巴老临终前的一个月还为 “希望工程”捐出了一笔两万元的善款。在巴老的一生中,为慈善事业捐出了多少笔款项已经很难有人能够计算清楚,但记者昨日晚间从有关方面得到证实,巴老在9月13日捐出的这笔善款是他生前最后的一笔捐款。而就在今年年初,他还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以“李尧棠”的名义向红十字会捐赠了两笔共6万元的捐款。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