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控制师回顾:神一返回时曾信号消失(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11:44 重庆晚报 | |||||||||
陈老的报告会让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人称“老陈”的陈祖贵,昨天回到江津一中。刚从“神舟”战场凯旋,顾不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赶来看望母校恩师。 作为航天控制专家,67岁的他,一直负责“神舟”飞船的“中枢神经”,从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制导、导航、控制系统均出自他之手。
这位离家多年的游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故土的深情——将深鞠躬送给安享晚年的恩师,用默哀追思已故班主任,用14年来的“神舟”故事激励年轻校友。 向杨利伟许下两个承诺 老陈说,自己亲眼见过航天员训练:身上压着4个g到8个g(相当于体重四到八倍)的过载,脸色发黄,坚持训练。每每此时,他会紧紧拉着航天员的手,十分不忍。 所以“神五”发射前,航天员系统总师宿双宁问陈祖贵:“老陈,怎么样,有把握让咱们航天员安全回来吗?” “放心,我们不仅让航天员安全回来,还要让他舒舒服服地回来。”老陈许下诺言。 事实证明,“神五”不仅精准完成地面各项指令,而且杨利伟返回段承受的实际过载只有3个多g。这一切,都与陈祖贵和同事们的努力分不开。 更值得骄傲的是,飞船实际着陆点,只比预定点相差几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被国家领导人评价为:十环中的十环。 参与我国最早的飞船研制 和卫星、飞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陈,先后把13颗卫星送上天,还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颗用计算机控制的卫星。 1967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的陈祖贵参与我国最早的飞船———“曙光一号”研制,任小组副组长。 克服困难条件,陈祖贵和同事从查美国早期载人飞船“水星”、“双子星座”文献入手,开始艰苦研究工作。五年努力,他设计出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手动控制方案,并首次完成了飞船返回升力控制数学仿真,甚至还进行了航天员模拟训练。 老陈至今还对当时一次训练事故印象深刻:当时有领导过来视察,平时表现好好的“曙光一号”发动机突然冒起黄烟,所有人员包括领导,都戴上防毒面具参加抢险…… “神一”返回时突然没信号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飞船发射,陈祖贵在北京指挥控制中心测控大厅,密切地注视着升空的“神一”飞船。 飞船入轨后,按照地面指令完成一个又一个控制任务。突然,就在即将进入大气层的前几分钟,飞船飞离了地面测控区,没了信号。 老陈当时急得抓耳挠腮,测控大厅空气仿佛凝固。不过,他沉着地指挥的同时,调整相关数据。 没多久,显示屏重新传来飞船数据,老陈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大喊了一声:“配平攻角调整成功!”这意味着“神一”即将成功返回,大厅顿时欢声雷动。 不久,飞船安全降落,距离预定落点误差只有11.2公里,落点精度一步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变废为宝的“救命”技术 老陈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卫星全姿态捕获”技术。它是一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对卫星和飞船而言,也是“救命”技术。 当卫星或飞船,与火箭和本身舱段分离时,容易“乱翻乱滚”。天上一乱,地面就无法控制。过去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时,由于无法攻克这一技术,当卫星返回舱与仪器舱分离后,仍然留在轨道上的仪器舱往往“乱翻乱滚”导致“失态”,只能作为“空间垃圾”扔掉。 陈祖贵一头扎进这个难题。1992年春节期间,有同事上他家串门,现场目击他摆弄两个苹果,一个插三根牙签当卫星,另一个当地球,自个儿顾着琢磨,全忘了招呼客人,就这样研究出这项“救卫星命”的技术。 记者 曹阳 实习生 夏祥/文 钱波/图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