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人追忆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 |||||||||
-文/本报记者郑逸文 2005年10月17日19点06分,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去世了。当消息传至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时,人们正在计划将巴老的那句“把心交给读者”作为社训镌刻在总社大厅的墙上。出版人对巴金的追忆思念在这个秋天的夜里喷涌而出:10月21日,文艺社的几代出版人一早就赶到社里,在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召开的“文艺出版人忆巴金”追思会上,与巴金的胞弟、原上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兼党委书记杨益萍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巴金先生不仅是一代文学巨匠,另外一个不可忽略又让读者倍感亲切的身份,则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出版家和名编辑。他曾长期从事翻译、出版和编辑工作,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平明出版社(今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前身之一)总编辑长达15年之久,早年主持和创办《文学季刊》、《文学丛刊》等刊物,都曾为中国现代出版史和新文学史做出过卓越贡献。 ●那时去巴金家拜访是最方便的 ●每解释清楚一条,巴金便点头答道:“改” ●桌上还有三样东西:放大镜、收录机、已破旧的《新华字典》 ●他宽大的手垂在床沿,依然能看出顽强和力量 那时去巴金家拜访是最方便的 1977年在上海召开的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十年浩劫后的巴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会上巴金很少说话,却认真地倾听每一位代表的发言,并在会后写了一封真挚动人的信。现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郏宗培和编辑室主任赵南荣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生平第一次见到巴金时的情景。在他们的眼里,巴金是一个谦逊到骨子里的人。 “文革”结束后,文学作品出版日益繁荣。文艺社的编辑们与巴金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了。在赵南荣的回忆里,那时去拜访巴金是最方便的,站在门口,只需按一下门铃,便会有一位女士走过来打开门,问清来意,她喊一声“四哥”,便让你进去。巴金先生就坐在客厅里。 1981年秋天去巴金家改稿的事,在《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的回忆里非常生动。当时,他正担任“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之一《巴金论创作》的责任编辑。最初有老编辑提醒他,对待巴金的稿子要特别小心,因为巴金不喜欢别人乱改他的稿子。但审读过程中郝铭鉴却发现,有些地方确实要修改。 每解释清楚一条,巴金便点头答道:“改” 郝铭鉴回忆说,他当时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巴金家的。进门后他站在客厅中,拿出事先拟好的修改意见,一条一条向巴金先生解释。每解释清楚一条,巴金便点头答道:“改。”当时的巴金已70多岁,他和一位年轻编辑就这样站在客厅中,一站便是大半个小时。20多年后郝铭鉴回忆说,巴金先生不善客套,但他对待所有人,无论是文坛老友,还是后生晚辈,却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的尊重。当郝铭鉴向巴金谈到他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时,巴金的回答是:“我哪里懂什么创作,我只是当时年轻,心里想些,并且也敢写而已。我绝对不是什么创作经验,常常是信口开河,即使说得对的也只是老生常谈。” 对巴金极佳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江曾培有着非常深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大系》编撰之时,上海文艺出版社曾经请巴金先生写了“小说卷”的序言。江曾培回忆说,解放前台湾有位作家有篇名为《送包袱》的小说,起初以日文发表,但何时何人翻成中文,所有编辑都遍寻不知,最后去请教巴金,巴金立刻回答:是胡风翻译的。 桌上还有三样东西:放大镜、收录机、已破旧的《新华字典》 1992年的春节,江曾培和郏宗培到巴金住所拜年,当时的巴金先生已经得了帕金森症。他们看到巴金坐在一张只有80厘米宽的小桌子前,桌上除了正在阅读的26卷本的《巴金文集》校样外,只有三样东西:放大镜、收录机,还有一本经年翻阅、已然破旧的《新华字典》。江曾培对此颇感震动:巴金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依然保持着这样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巴金的胞弟李济生先生补充说,巴金对字词很严,有翻阅字典的习惯,还喜欢买字典送给晚辈。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9年出版了巴金的《随想录》手稿本,作为巴金95岁寿辰的纪念。郝铭鉴将书送到巴金手里时,周围挤满了人。巴金看着《随想录》的手稿本,缓缓地一字一顿地说:“谢谢你们。” 他宽大的手垂在床沿,依然能看出顽强和力量 在郏宗培与巴金先生的交往中,2005年10月16日下午的最后一面是难忘的:郏宗培看到的是躺在病床上的巴金:他呼吸平稳,脸色安详,那双宽大的给过无数文学青年以慰藉、写过许多动人文字的手垂在床沿,依然能看出它们的顽强和力量。 巴金曾在1985年2月,农历新年的前三天为《文艺日记》写下了这样一段题词: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85岁的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丁景唐回忆起这段箴言般的题词时,手里拿的是题词的复印件。老人说,这题词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一页纸,巴金“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的文学创作和出版编辑思想,已经影响了几代出版人,是中国文学出版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