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巴金逝世引起海外文学爱好者的共同追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09:00 解放日报

  当黑头发黑眼睛的华人读者缅怀一位文学大师的逝去时,这颗闪耀在天际的“巴金星”也引起了金发碧眼的海外文学爱好者的共同追思。

  在上海书城的巴金专柜前,一位叫艾米莉的法国女孩说:“我从中国朋友那儿听到巴金过世,感到非常意外。我在法国读过他作品的法文版,这次想买巴金的中文版著作作为留念。”

  正如萧乾的夫人文洁若所说:“当尘埃落定,后世重新审视他时,会发现,……他在20世纪的中国,犹如卢梭在18世纪的法国,列夫·托尔斯泰在19世纪的俄国。”如同卢梭,如同列夫·托尔斯泰,巴金不仅仅属于自己的国家,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纯金”。

  法国:他从这里走向文坛

  1927年,24岁的巴金来到法国。顿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各种文学巨匠的作品填满了他的脑海,各种思想冲击着他年轻的心。从此,这个原本准备学习经济、外表忧郁而内心火热的青年彻底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家旧旅馆里,巴金用笔开始宣泄他的爱与恨、悲哀与欢乐、受苦与同情、希望和挣扎。第一部小说《灭亡》问世,巴金也踏上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文学之路。

  时隔52年,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法国,而他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正好在1978年12月开始动笔。巴金此番故地重游,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怀着当年写作《灭亡》时同样的热情,用文化良心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

  巴金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法国人民的承认与尊敬。巴金的作品被翻译为法文广为流传,他出访法国期间,巴黎专门出售中国书籍的凤凰书店里巴金作品销售一空。1983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专程来到上海,将金光闪闪的“法国荣誉勋章”佩戴在了巴金胸前。

  日本:他搭起友谊的桥梁

  巴金与日本作家的友谊,开始于1961年。那时的巴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领中国作家去东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之后他与许多日本作家结下深厚的友谊。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悼念巴金时所说:“先生的《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生活。我会仰视着这个典范来回顾自身。”

  日本著名评论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岛健藏晚年致力于中日人民友好事业。与他结下深厚友情的巴金把中岛健藏的这一工作誉为“天鹅之歌”。1984年,当巴金受井上靖特邀出席东京的国际笔会时,向东道主提出唯一一个要求:到几年前去世的中岛健藏墓前祭扫。他在《随想录》里写下这样一句话:“难道这就是结局?不,不可能!死绝不能结束我们之间的友谊。”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接受过巴金赠送的《巴金全集》。他还记得巴金在日本演讲的情形:“在日本,他有很多读者。1980年的时候,76岁高龄的他再次来到日本,还破例在东京和京都分别作了《文学生活五十年》和《我和文学》的两次演讲。当时偌大的讲堂座无虚席,后来者只能坐在中间的过道上,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雷鸣般的掌声。每次想到这些,我眼前好像浮现出巴金先生每天以‘笔为武器’而不断苦斗的形象,那种感动是任何语言也无法说得出来的。”

  世界:他用大爱拥抱人类

  从巴黎街头到华沙广场,从日本广岛到莫斯科剧场,巴金走到哪里,就将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他对人类的博爱带到那里。无论是他在文坛的初试啼声,还是他之后的创作道路以及晚年深刻思想的辐射,巴金的一生都用自己的大爱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晚年的巴金一直笼罩在各国人民授予他的荣誉与奖项的光环中。但老人的双眼没有被闪烁得看不清方向,而是继续用自由的心灵和炽热的激情写下了一篇篇深情的文章。有人将巴金比喻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纯金”。这块纯金光芒四射,与文学同在,更与良心同在。

  韩璟 李君娜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