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都市报:纪念台湾光复 继续民族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1:05 南方都市报

  作者:蚩尤

  今天是台湾光复60周年,海峡两岸均已经展开了各种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一个重点,是回顾与展现自马关条约后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与逻辑。而逻辑的重点,在于台湾哪怕是在暌隔故国的黑暗之夜,亦不忘民族归属的记忆与努力。刺刀与死亡又如何?50年又如何?台湾终将归来,而台湾终于归来。家国雪耻,民族图强。从被迫割让到光复,
台湾以自己的不幸来折射整个民族的苦难,以自己的不屈来折射整个民族的抗争,以自己的回归来折射一个民族的复兴。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来说,台湾,从近代到现代,从来就不只是台湾而已。它更是这个国家盛衰荣辱的敏感浓缩。

  甲午一战,北洋水师覆于黄海,清朝陆军败于旅顺,两亿两血汗白银,赔与日本,三百万台湾同胞民众,沦于异邦。黄遵宪以诗言恨:“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激民闯进巡抚衙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清廷之败而割台湾,令几代人之苦心经营付诸流水,更令毫不预知的台湾同胞独怀悲情。所以台湾诗人柯永福要写下诗句指责--祖国不该“战败了就送我们去寄养,要我们负起这罪恶”。抗战胜利光复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片“孤悬海外”的国土,更有一个“售江山、卖人民”的政权所不能代表的祖国身份。

  而日据时期的台湾民众,无疑也经历了更为旷日持久、更为力量悬殊、更为孤立无援的抗日斗争。从驻军将领刘永福的抗击努力开始,台湾同胞不断组织抗日武装,50年间,台胞在抗战中死亡人数达65万人。而待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之后,台湾同胞更深晓“我们如果救不了祖国,台湾便会真正地灭亡”。所以,仅抗战第一年,就有5万台胞秘密回国--他们在大陆纷纷成立抗日团体,如台湾青年党、台湾义勇队、台湾青年医疗队、厦鼓中华青年复土血魂团、抗日复土大同盟、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党……以如此保台救国之努力,而终获日寇投降之变局。宝岛台湾的光复,是一份光彩夺目的信念的收获,更是情绪高涨士气可用的人心收获。

  盼望光复、争取光复的50年,也正是中国大陆在历史激变中百般挣扎的50年。求一个希望,找一个方向,两岸的中国人本应该在这非同寻常的离合境遇里看出端倪、领会寓意。即便是此后内战爆发,遗留台海问题,但两岸各自发展,所循之志,其实依然在于整个民族的复兴命题。这也正是台湾光复所要象征和所要诉求的--就像历尽劫波的犹太人,痛感到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的悲惨,而强烈主张一个强大祖国的建立与建设。这一点,在几十年的同族隔阂渐散之后,当然更要看得清楚;在每一个台湾光复的纪念日,尤其值得强调凸显。

  1995年李登辉将光复节改名为“终战纪念日”,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更是进一步废除了光复节。显然,正是因为“台湾光复”所包含的两岸一体历史与国族认同精神,令“台独”分子倍感不安而处心积虑要“去中国化”;甚至还要美化日据历史而为“台独”寻求所谓“证据”,更可谓是冒民族之不韪、反“光复”而逆行。其政治私利之动机毕现无遗。而国族之认同,系于历史,系于文化,系于血脉,系于一种对民族复兴不敢卸责的共鸣,虽分离而不息,任怎样的人为撕扯也不可扭曲。日本殖民者不能,“台独”分子当然也不能。

  家长之意不在音乐,在乎孩子也

  前几天金钟奖招募志愿服务家庭,我看着就畅想了一番:一个专业的琵琶乐手住进我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对高雅音乐一窍不通,并且抱有简单而略带敬意的好奇。我还不认识什么专业的音乐人士呢,认识一下跟他(她)聊聊天,这件事情还是有些吸引力的。

  可惜我房子太小,满足不了组委会的苛刻要求。不过据《南方都市报》昨天报道,广州有52个家庭争着要邀请金钟奖选手到家里住(名额只有10个)。和我不大一样的是,他们多是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们和这些选手学习交流,更要让他们看到选手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

  看着家长们这么一厢情愿,我就想起了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著名段落:还没有成为猫王的普莱斯利住到了小阿甘家,阿甘跑去跟他玩,普莱斯利还跟阿甘母亲解释说:“没关系,我给他讲讲吉他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家长们想象中的“学习交流”吧?只不过众所周知,后来反倒是普莱斯利跟阿甘学会了扭屁股,并且就此扭成了猫王。

  电影的幽默段落可能对现实没太大参考价值。不过孩子到底会从短暂借住的音乐人那里学到什么,这个事情恐怕真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家长们来看,他们希望孩子学到的,专业技能也好,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好,都有那么一个明白的指向,就是要他们学会如何成功。家长们还特别有针对性地说,现在的孩子都只看到了周笔畅、李宇春的台上风光--这么说来,那被殷殷期待的成功,似乎又可以等同于“台上风光”这四个字了。

  追求成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组委会当初学着国外的模式,把参赛选手送到普通市民家,其目的不是为了传播青春励志故事--这个任务尽可以交给《大长今》,而是为了拉近高雅音乐和普通市民的距离。据说去年的金钟奖颁奖礼在广州市民中间引起了一阵“高雅音乐热”,但门外汉们又热得有点盲目,普遍都听不懂。现在看来,市民对金钟奖和高雅音乐的热情,其实也并不是盲目的。他们自有其热爱的理由。不管怎么样,那些入围了全国音乐大奖的人,得算是成功人士吧?高雅音乐可能没多少人懂、没多少人打心眼儿里热爱,成功却是人人都懂、人人都热爱的。

  推荐:台湾光复60周年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