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题 > 正文

王金南: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0: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顾瑞珍) 中华环保联合会的调查显示,71%的公众认为,与5年前相比,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今年是“十五”最后一年,回顾即将过去的五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哪些进展?存在那些困难与挑战?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

  “十五”环境保护主要控制指标基本完成

  “十五”以来,全国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环境质量总体恶化趋势有所控制。”王金南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全国城市空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均有所降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由2000年的35.6%增加到2004年的39.5%。

  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全国地表水达III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由2000年的32.1%提高到2004年的37.7%,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由35%降低到28.2%。

  截至2004年底,列入“重点流域计划”的2130个项目中,已完成851项,占项目总数的40%;“十五”期间,环渤海四省市列入“渤海计划”拟建设各类项目265个,截至今年7月,已完成各类项目134个,占项目总数的50.6%。

  二氧化硫、重点治污工程项目拖了“后腿”

  “除了全国烟尘、工业粉尘、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及氨氮排放量接近或略超‘十五’控制目标外,主要是二氧化硫控制和重点治污工程项目建设拖了‘后腿’。”对于环保“十五”计划未能完全落实的主要原因,王金南一针见血。

  王金南分析认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甚至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措施不力,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而且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根据2003年底的调查显示,“十五”计划安排的279个重点二氧化硫治理项目计划投资409.5亿元,可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303.7万吨/年,但到2003年底已建成的仅有61个,预计到2005年底,淮河、海河、辽河“十五”完成项目分别占计划项目的76%、55%和52%;太湖、

巢湖、滇池完成项目比例为87%、59%和52%。

  尽管我国环保投资力度有所加大,投资总量由“九五”期间的3600亿元增加到“十五”前四年的6000亿元。但总体上,环保投资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低。环境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

  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

  谈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措施,王金南建议:

  一是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资源经济绩效制度,大力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积极推进政府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制度。

  二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坚持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研究确定环境与发展的重大政策。

  三是完善法律,改善执法环境。应加快配套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四是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增加政府的环保投入。同时提高污染治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五是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体系。探索建立污染产品税、生态补偿制度、排污交易制度。

  相关专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