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7名“院士”发表和平声明呼吁两岸恢复协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0:47 环球时报 | |||||||||
台湾“中央研究院”7名“院士”日前发表两岸和平声明,呼吁在“完整中国,尊重现状,两岸统合”等基础上,协商签署“两岸基础协议”,并推出民间版的“两岸和平法”。这表明,岛内知识分子不满民进党当局挑衅大陆、危害和平的举动,希望两岸尽快恢复协商。 建立双赢的和平思维
在10月23日的台湾《联合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中研院院士”劳思光、于宗先、林毓生、胡佛、张玉法、黄彰健和杨国枢连署发表了题为《两岸和平论述———和平中国运动的起点》的声明。劳思光在谈到起草声明的初衷时表示,台湾近几年越来越缺乏客观的舆论,政客往往借谈问题来获取政治利益,因此深感必须有人站出来面对问题,说真话。于是,他主动召集了一些学术界人士共同推出这份声明,并决定由与现实政治利益毫无瓜葛的几名“院士”连署发表。 声明首先阐述了两岸关系的现状,认为“长期的政治对峙与活络的经贸交流、军事的彼此威胁与人民的频繁往来”形成了异常独特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发展的结果,或者以战争收场,或者迈向和平的双赢,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与认知来面对”。接着,声明提出,两岸只有进行真诚的合作,才有可能化解敌意,强调“要有和平的台湾,必须先有合作的两岸;要有发展的中国,也必须先有合作的两岸”。最后,声明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起步性架构”,共有4条,包括未来两岸可以建立诸如农业共同体、两岸共同市场、文化共同体等跨两岸机制,建立彼此的认同,为未来的终局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提出“完整中国”的概念,意思是“大陆和台湾均是完整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权为两岸人民所共有”。 声明还强调,这不是一个终局解决的方案,而只是“我们为后代子孙”提供的一条道路。 都是台湾知识界重要人物 这7名“院士”都是台湾知识界的重量级人物。劳思光1946—194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和政治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2002年当选“中研院院士”。于宗先是台湾“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台湾著名的经济学者。张玉法是著名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中国现代史》一直是台湾和香港等地大学的教材,影响极大。其他几人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因此,他们的声明一发表,就在岛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多名学者随后提出“台湾和平岛”等新构想,希望能化解两岸僵局,推动两岸和平。台大心理系教授黄光国提出,两岸应该各自坚持自身所宣示的一个中国原则,并展开谈判。还有人提出“中华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台湾官民不应该害怕“中国”两字,大陆也应该采取灵活手法,在此基础上的两岸交流必能消除心理障碍。 知识分子对台当局提出质疑 台湾知识界一直相当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2000年3月,“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发表声明,呼吁台湾选民给陈水扁一个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取向。但是,民进党上台后,带给台湾民众的并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沉沦”。这促使岛内知识分子展开深刻反思,并对陈水扁的两岸政策提出质疑,在其第二任期内表现得尤为明显。 2004年,台当局提出对美6108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军购案。9月,11位“中研院院士”史无前例地发表了由劳思光主笔的共同声明,题为《认识台湾,消弭灾难的叮咛》,明确反对军购。林毓生也参加了反军购大行动。他说:“台湾政治势力所操纵的非理性恶潮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如果社会各界再不起来加以抑制,等到了自我彻底毁灭的时候,将悔之晚矣。”2005年9月,“院士”于宗先在接受采访时,把矛头直指台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他说,台湾当局只顾考虑自身所谓的“安全利益”,无法直航一直是两岸交往的障碍,“我早上4点从台北起床去赶飞机,晚上6点才到长春,如果直航的话也就3个小时左右。因此,两岸不能直航,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10月13日,李远哲公开表示对陈水扁当局5年多的表现“感到失望”,一是“政策精准度不足,太粗糙”,二是“有些人的操守要更好才对”。岛内舆论认为,他的公开表态,等于是撤除了陈水扁背后、代表知识界认同的最后一道护身符。7位“院士”的声明,正是台湾知识界反思运动的延续。 台湾年代电视台的最新民调显示,高达49.8%的民众对陈水扁不信任。陈水扁连任后,年代电视台共做过3次对其信任度的民调,这次的不信任度创下新高。其实,就连民进党内部,也有人对陈水扁不认同。据香港媒体报道,民进党新潮流系元老林浊水计划出版一本新书《痛苦执政八年》。该书将“毫不吝啬”地对陈水扁在任期间的各种政策提出批判。▲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26日 第十三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