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快乐小康指数为78.1分(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1:05 《小康》杂志

  李培林:幸福感不是幸福

  编者按:在转型时期,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幸福感是否有高低之分?农村人是否被抛出了正常轨道。>本刊记者 盈竹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1992年被评为国
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人比城市人幸福感更高”。这个结果引起了不少人的批评。

  小康:社科院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人比城市人幸福感更高”,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调查结果不符合实情。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培林:上次调查结果公布以后,引起了很大反应,我们也讨论了很长时间这个问题。那以后,我们又有了几次调查,都验证了这个结果。

  之所以大家反应那么大,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大家对幸福感含义的理解出现了差异。幸福是客观的东西,而幸福感则是主观感受的东西。国际心理学会对幸福感有个公式,幸福感等于幸福的欲望除以满足幸福的能力。所以,幸福感不光是满足幸福能力的高低,还与人对幸福的欲望有关。因此,有钱的人或物质生活水平高的人,并非就一定感觉到幸福了,他们可能也会觉得苦恼、焦虑。

  另外,这也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有关。人们有“小富即安”的心理,因此追求的欲望较低。农村人幸福感高和这些也有关系。在城市里,生活的比较参照对象比较多,所以可能对幸福感的感受会低一些。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不能说幸福感就是幸福。对幸福的探讨,从古希腊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甚至认为,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因为它无忧无虑。所以,跨文化地比较幸福感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是有意义的。一方面,这种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主观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它也告诫我们,社会中不满意程度较高、“相对剥夺感”较强、社会冲突意识较强烈的那部分人,可能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些物质生活条件最困苦的人,也不是那些收入低但利益曲线向上的人,而是那些客观生活状况与主观预期差距最大的人,是那些实际利益水平虽然不是最低但利益曲线向下的人。所以,在改革和发展中,不仅要注意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要注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一方面要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为人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小康:社会学家孙立平在《断裂》一书里,提到中国社会呈现了断裂的特征,尤其是在城乡之间,很多人被社会抛出轨道,那您是否认为,社科院此次调查结果,可以这样解释,农村的幸福感是低水平的幸福感,因为他们被社会抛出去了,而城市里的幸福感是坐上发展车道的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幸福感是否有断裂特征呢?

  李培林:这话不能这么说。不能说城乡之间完全断裂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之所以现在城乡之间差距比较大,可能和农民收入与GDP的增长关系没有那么密切有关。

   感觉和幸福是两回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