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快乐小康指数为78.1分(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1:05 《小康》杂志

  劳动的快乐像弹钢琴

  小康的检验标准应该是最终是否有利于提高快乐指数>本刊记者 盈竹

  陈惠雄: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人本经济研究所所长,著有《快乐论》。

  小康:您认为,什么是快乐?它与幸福有什么区别?

  陈惠雄:快乐是一种愉悦、正向的主观感受。快乐是一种主观体验,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凡是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快乐是终极善,最高的善。从学理上讲,它指的是以人与对象的物质存在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这种精神感受。

  快乐是有时间差异的。长期快乐可以产生其他快乐,而短期快乐则是眼前快乐,以后痛苦。这是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造成的。行为往往偏离长期快乐。

  幸福则更多侧重于社会、环境的存在状态。在人文学科里,也体现了这种差别。在经济学学科里,主张用快乐这个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里,主张用幸福概念。

  选用概念的不同,表明了透视视角的区别。经济学考察哪些因素影响收入、工作与社会环境,而社会学则侧重人快不快乐。我个人认为,快乐更准确,因为它是一种心的体验。

  在不同的人文学科里,快乐的定义也有区别:伦理学,快乐是一种功利,这是个中性概念;经济学,讲的则是效用。无论是功利还是效用,所有这些都以快乐为核心,快乐是比较彻底的概念。

  是否利于增加快乐感是衡量的指标。

  小康:您曾在媒体上讲过,闲暇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劳动是不得已的行为,那么您认为劳动与快乐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惠雄:劳动并非人所欲望的东西,是被环境挑斗起来的结果。靠目前的天人环境,中国最多能满足5000万人,因此人们不得不劳动。所谓“人的本性喜欢艰苦奋斗”,这是必然世界的东西。因为凭借目前有限的资源,人如果不劳动的话,必然会痛苦。

  如果很多资源像空气这样丰富,就不需要拿块布圈着,这是我的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用为失业担忧,工作的时间从五天、四天、三天降下来的时候,当劳动像弹钢琴一样轻松的时候,那么,劳动和闲暇就会无限结合在一起,劳动本身也将变成快乐的过程。当然这种绝对的情形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

  小康:在转型社会里,人们应该如何提高快乐感?

  陈惠雄:在转型社会里,影响人们快乐感受的因素众多,比如生存压力大、竞争强、发展的节奏快等等。

  我认为快乐的主要来源是健康、亲情、收入。我们要走天人物合一的道路,使环境少付出代价,人之间少一些竞争胁迫。浙江有个小山区,那里上了60的老人去茶馆是免费的。躺在小山底下,喝着山庄的山泉,保护好绿地,真的很快乐。

  我们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有限资源在几代人之间争夺的话,是很痛苦的。比如,给孩子上大学,很可能父亲就不能住院看病。这是个矛盾。农民工做保姆,那么很长时间就不能和亲人团聚。这也是个矛盾。

  经过我们的调查,高校教师、机关干部、企业经理层等经营人员快乐度高。

  在中国各省市里,我个人认为,广州人比较注重快乐。小到农村生产队里的人,大到经理人员,很多人都对快乐感兴趣。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中国人是快乐的。中国如果不能使人更快乐的话,仅仅实现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终极真理是提高快乐感。

  小康:您认为,小康社会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陈惠雄:小康社会实现的检验标准应该是最终是否有利于提高快乐指数。社会发展要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为原则。快乐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

  何处寻找大快乐

  有限的生命,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珍惜她;

  快乐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管什么人,最终的追求无外乎快乐和幸福。

  它是生命的依归,决定了人生的终极意义。

  追求并享受快乐,实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本刊记者 盈竹 文

  “我懒我快乐”,一个朋友说。他说这是闲人的哲学——闲人控制不了整个社会,却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快乐。

  也对,古人不是说:“从静中观动物,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闲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这大概可以说是给懒人快乐做了个注解。

  文坛大家钱钟书在下放到干校时,干校红卫兵给接受改造的人下了个死命:接受改造的人每周都要例行地去看“革命”电影,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可放来放去都是同一部乏味的电影。大家都苦不堪言,但是却只能被动接受。只有钱老使了个“小花招”,跟领导请假说自己视力不好,待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以看字典为乐。

  无独有偶。画家黄永玉的房间里只有门,没有窗户。他居然煞费苦心,在墙壁上画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五彩斑斓,直让人以为阳光光顾了这个角落。

  霍尔巴赫说:“一个有感觉有理智的动物,在有生之日,它是时时刻刻都不能不注意自己的保存和安乐的。”每个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心理、欲望与目的。两个老人有进取,有退守,以出戏的心态,观望苦难,尽管无奈却也懂得在有限的自由空间内,创造并享受快乐。

  快乐主义大师伊壁鸠鲁早有先见,“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电影《魔鬼代言人》里,女主人公玛利亚对取得律师职业极大成功的丈夫说,“我们现在有钱了,却不快乐”。因为,玛利亚的丈夫明知辩护人犯罪,但在辩护不败的虚荣称号下,放弃了事情的真实性。有了钱,有了名誉,收获的快乐却是虚假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顷刻间可以化为乌有。因此,快乐与金钱、名誉不能划等号。

  贫嘴张大民的快乐是安贫乐道的快乐。他即使住狭窄的房子,从单位下岗,仍能苦中求乐。只要有稳定的家庭结构,即使没有丰裕的物质和权力,仍能从寻常生活里汲取快乐的力量。

  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是快乐的。全球搜索引擎最知名的Google公司新任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的亲身经历便是兴趣的最好证明。

  李开复认为,不感兴趣的工作,一定是不快乐的。18岁前,他一直以为最令内心感兴趣的事情是做一个政治家,因为政治家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到美国上大学后,有一次,李开复编程,周围的人都很羡慕,他认为自己很酷。从此他喜欢上了编程。

  持续性的成功是一种快乐,而快乐的心情也有助于成功。李开复有一句很绕口的话,“做爱做的事情和为了能做我爱做的事情,而愿意做我必须做的事情。”

  有选择权是快乐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人在挣钱时是不快乐的,消费时却是快乐的。因为挣钱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权,消费时却拥有自主权。

  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快乐,一种是积极的快乐。前者指的是把痛苦降至最低,拥有健康、收入、亲情等的快乐。消极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是我们的基本需求。积极快乐指的是在这个基础上,追求自由、尊严、自我实现、兴趣。虽然高贵的德谟克里特在数千年前就教导我们,“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可是积极快乐是不分高下的,它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

  比如有些人,就偏好思考的乐趣。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里告诉读者,“某些单调机械的东西,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与物质丰富的快乐相比,精神的丰富是一种更持久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取决于精神的厚度,单向的、片面的快乐比不上综合的、整体的快乐。

  当今时代,快乐的感受也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口味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超级女声席卷全国,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中性化审美的认同,更主要的是节目形式使得全民娱乐化。如今,快乐和科技也同步着,手机短信成为重要的沟通方式 ,在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之外,大量的短信段子开始在大众中流行,比如:“猪有四大理想:四周围栏都倒掉,天上不断掉饲料,天下屠夫都死掉,天下人民信回教”。

  你大概可以看出,钱老捧着字典读的快乐时代已经过去了。-

  链接

  “职场忧郁症”一般总是与“职业倦怠症”相伴而生的。这是一种情绪耗竭、情感疏离以及降低个人成就感的现象。在工作性质存在压力的情况下,如果对情绪压力处理不当,极易将负面情绪积累,个体的工作热诚会大大降低,如果严重的话,则会出现对周围人群不满、疏离人群的现象。

  专家提供的职场减压五大原则:

  (1)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修正不合宜的自我特质,EQ是可以透过重视和训练而加强的。

  (2)设定液侠碛的工作及人生目标,要求完美大多只会失败。

  (3)以开阔、弹性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的挑战,危机也许会变成转机。

  (4)建立自己足够的身心备转容量,以备不时之需。

  (5)把压力说出来、唱出来、写下来,这就是减压治疗,心理倾吐、歌唱减压、写作治疗都是流行又有效的心灵疗法。

  国际上对生活质量的部分研究成果

  美国:基于价值范畴的主观指标体系,包括控制感、情感的和谐、智慧的和谐、平等的保证、协调、保守性倾向及等级制度等七个主要指标,每一特定指标又分为若干次级指标进行全面测察。

  荷兰:荷兰社会与文化规划办公室提出的生活状况指数(LCI)的概念,这个综合指数包括10个客观指标,同时还用主观性的快乐指数来弥补客观指标的局限性。

  德国:德国的生活质量指标涉及14个主要的生活领域: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定位、劳动力市场与工作条件、收入与收入分配、消费与供给、交通、住房、健康、教育、社会参与、环境、公共安全与犯罪、闲暇与媒体消费、全球福利状况等,每个领域又细分为多个维度,几乎每一领域的细分维度都包含人们对于此领域的主观评价和满意感评定。

  有关快乐的部分观点

  边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最大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而物品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或负痛苦)的性质便是物品的效用。

  黄有光,提出效用计量公式,证明了快乐的基数可量和人际可比性。

  卡尼曼,把人的行为置于可重复观测的实验中,证明了当期体验效用的客观性和“快乐与痛苦的体验效用的可测度性”。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