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民企怎能“国内吃草、国外挤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22: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作者:郭之纯 近年来,国内民企掀起一股变身“外企”潮。许多民企在国外设立“壳公司”,再设法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其中,摇身变为“境外企业”后再以“外资”身份返回。大量中国民企优质资产藉此实现了海外大转移。商务部研究院有关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巨额国民财富的流失”。(《经济参考报》10月31日)
有统计显示,只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企业中,就约有近20万家与中国企业有关。“现在国内叫得响的民企,还有多少还是真正的中国民营企业?它们基本上都已经成了外资企业。”研究者对这种“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罕见”的现象忧心忡忡。 当然,钻各种空子,寻找最适合生存发展的环境,单就资本的本性而言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这一过程形成了国民财富流失之实,便相当于在国内吃了“草”,却将“牛奶”无条件挤到了国外。这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民企纷纷“变身”,变出一串问号,挤出一大堆泡沫,击中当前经济环境几处软肋,亟须予以全面反思。首先,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需作反思。在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吸引投资创造财富的时候,却有那么多优质资产转移海外,近乎对当前投资环境建设的嘲讽。内资竞相“变性”,内外资之间的待遇差距太大显然是一个主要原因。这对当前投资领域盛行的媚外政策敲响了警钟。据悉,有不少地方现在还正沾沾自喜于“扶持了多少多少民营企业”,但所谓“扶持”竟然成了这种为他人做嫁衣式的“扶持”,优惠外资却导致了如此一个结果,真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现象,同时也挤出了当前招商引资的诸多泡沫。显然,如果引进的所谓“外资”只是此类做过“变性手术”的假外资,则只会带来损失而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收益。但据悉,近来国内引进的外资中此类假外资竟然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强!某些地方难以破解的“增长不繁荣”难题,答案或在此欤? 其次,从法律完善角度也应有所反思。这其中又有三层意思:其一,如何完善相关法律,使民企即便转移海外,也不会造成国民财富的流失和应得税收的减少。其二,一些民企之所以急于“变身”,或许是因为其发展过程中有“原罪”,“变身”是一种变相洗钱途径———如果承认这样的情况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民企监管,便是个不小的难题。其三,如何从法律层面给民企一个可以安心的环境,让民企即便不出国也可以安心创富,亟须考虑。这除了要求法律制度的相对稳定外,更需要适时取消诸如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一些差别性政策,给民企同样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让民企感到同样的尊重。 最后,对财富文化需要作出反思。虽然当前内外资仍然有着不尽平等的待遇,但如此之多的民企竞相“变身”,无法否认在这样的民企中,有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是低下的、民族自豪感是欠缺的。这一现象是对当前财富品质、财富文化的无情揭露和拷问。并不是反对民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一家总部设在海外、公司高管在境外拥有永久居留权、将财富尽数转移只为一己之私的所谓“民企”,即便其行为从法律上完全合适,也无法逃避道德上的责问。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