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创新的天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23:15 央视《焦点访谈》 | |||||||||
央视《焦点访谈》2005年11月4日播出节目“创新的天空: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主持人 敬一丹: 您现在在屏幕上看到的这个镜头是一个老镜头,这个镜头是1958年拍摄的,这是中
(2005年11月3日 记者登上直11警用型直升机) 喻晓轩 记者: 现在我坐着直11型直升机已经飞上了蓝天,我感觉这个直升机飞得很平稳,直11型直升机是一个既可以用于军事,又可以民用的两用轻型直升机,它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自行设计制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 解说: 1994年12月30日,直11型直升机首飞成功,这是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了这一天中国人等待了几十年。我国的航空工业是从解放以后发展起来的,1958年按照前苏试图纸,中国人仿制的第一架直升机——直5型直升机试飞成功。1969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制造厂在江西景德镇成立。1976年,在景德镇开始了直8型直升机的研制。直8型直升机目前仍然是亚洲吨位最大的多用途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13吨,内部可以并列装下两部吉普车,当时只有美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造这种大型直升机。 杨锄非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 原直8型号总工程师: 国家当时的指导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洋为中用。 记者: 它跟直5比起来,直8研制的这个路子实际上有很大的一个区别了? 杨锄非: 对。直5我们完全是按照当时苏联的飞机一丝不苟地、一点也不能动地照抄过来的,依样画葫芦全部照抄过来的。而直8是引进为参考,咱们自行再进行设计出来的,这完全不一样的。 解说: 那时杨锄非和他的同行们仅有的只是一架从国外引进的样机,对直8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基本上一无所知,整个研制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这个位于直8机顶部的巨大部件叫桨毂,是影响直升机飞行和安全的关键部件,它的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有些零件必须精确到0.02毫米,也就是说必须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的范围之内,当时国内还没有一个厂家做过这样的部件,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技术人员们想尽了办法。 记者: 那么整个当时这个主桨毂从研制到最后做成,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林培明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原直8型号总工程师: 主桨毂的研制是跟直8机同步的,从开始一直到研制出来,设计定型,整整花了18年的时间。 记者: 18年。 林培明: 非常艰难。 杨锄非: 当时的条件比较有限,厂房也不多,我们的办公楼没有,我们的办公室没有,我们搭了竹棚子,盖了油毡纸,冒着40多度的温度,就在工棚里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在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干,那时候有不少同志把床铺、被褥都搬到了工房里面来,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直升机事业搞上去。 解说: 直8机的研制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1985年12月11日,直8型直升机首飞成功。目前,这种大型直升机已经广泛应用于飞行训练、军事演习、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当中。 记者: 由于有了研制大型直升机的经验,直11型直升机从1991年开始研制到1994年首飞成功,只用了4年的时间。如果说直8型直升机的研制走的是一条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的道路的话,直11型直升机的研制则是从消化吸收进一步走向了自主研发,而这条自主研发的道路最初是被一笔“入门费”逼出来的。 解说: 在直11直升机研制之初,为提高研制水平,曾考虑过跟国外大公司合作,朱其宝当时就参加了跟这些国外公司的谈判。 朱其宝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原直11型直升机总设计师: 技术上的问题(谈的)都挺顺利,一到了商务谈判,除了研制费,按照各家的分工承担的任务来分摊以外,另外对方还要求我们付一定的“入门费”。 记者: 什么叫“入门费”? 朱其宝: “入门费”就是说,啥活没干,你先交学费。 解说: 当时直11机全部研制费用只有8000万人民币,而对方要的所谓“入门费”却高达一个亿,这笔中国人交不起的“入门费”最终成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动力。 朱其宝: 所以后来国际合作这个想法就断了这个念头了,要奋发,因为我们自己不是零,我们通过直5、直6、直7、直8、直9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我们不是零,我们能用自己的力量能够把这个型号搞出来。 解说: 从直5到直8,再到直11,不仅仅是数字的递增,更是技术上的跨越。 吴希明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到直11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整个直升机的研发都是自主来做的,包括我们要建立完整的从型号产品角度研发的管理过程、研发的分析软件、研发的实验办法,包括产品的研发出来全部都是自己做的,那么就等于是我们要按照直升机研发程序建立一个完整的研发体系。 解说: 这样的重任落在了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制造厂研制人员的身上,他们分别承担了直11型直升机的设计和制造任务。自主研发的道路是艰辛的,他们需要持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 据统计,直11型直升机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共有103项技术创新,创下了我国直升机研制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直11机机身外型的设计和制造在国内第一次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它彻底改变了直升机传统的设计和制造模式;直11机的旋翼系统也是国内第一次全部采用自主研制的复合材料制成。直升机的旋翼相当于飞机的两个翅膀,它为直升机提供升力,是其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在此之前我国直升机的旋翼系统大多是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的。 朱其宝: 这部分设计技术是很复杂的,国外各个公司都把它作为本企业一个绝密的资料,从不外泄。我们通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将近十年的时间,把这个技术给拿下来了,那么最后试飞结果也表明这副旋翼系统是很不错的。 解说: 作为军民两用直升机,直11型直升机在投入市场之前还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它又是国内第一个试飞所有风险测试科目的直升机。 丁仪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原直11型直升机总设计师: 它是飞机到一定高度之后,在一定要求、一定速度下它关闭发动机,这时候它在两三秒当中要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使飞机安全的着落,所以这一类我们叫做高风险,叫回避区一个包线的验证。所谓回避区也有叫做死亡区,我们经过考核之后,应该讲完全证实了这架飞机具有非常好的安全使用性能。 朱其宝: 狂欢啊,高兴得简直不得了,跳啊这样,这是我们自己研制出来的,从我们手里把它送上天的。 记者: 直11型直升机从首飞成功到现在,技术创新从来没有停顿,不断的创新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多的产品和更加广阔的前景。在我身边的就是直11家族的新成员,从机身“公安”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是直11的警用直升机。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警用直升机它都有些什么样的装备。这个装备叫做电动绞车,它一次可以承受160公斤的重量,也就是说吊起两个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扬声器,而这个是探照灯,看来这架直升机可以夜间工作。有了这样的装备,我们公安人员执行任务起来应该说是如虎添翼了。我们身边这架直升机是不是直11的又一个新成员? 周金虎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直11型号工程师: 对,这是我们直11的武装直升机。 记者: 直11的武装型直升机。 周金虎: 对,这是在我们直11基本型的基础上加改装了一些武器火控系统形成了一个直11新型的武装直升机。 (字幕提示): 目前,直11型直升机交付使用37架,完好率95%,出勤率99.9%。 主持人: 从一丝不苟地仿制到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创新一直没有停飞。目前,我国直升机的总体水平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的直升机工业将在继续开发创新中发展,推出一系列新型直升机,比如医疗救护型直升机、电力型直升机。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自己的飞机会在蓝天上写下更多的“中国创造”。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