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否认租借越南金兰湾 百年军港再受关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1:38 环球时报 | |||||||||
资料图片:金兰湾港口码头 资料图片:金兰湾空军基地 环球时报驻越南特约记者 利国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润田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晋咏 对于近来在一些媒体上流传的“中国要租借越南的金兰湾”一事,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11月3日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给予了明确的澄清:“我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这条报道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谣言传得很邪乎 近日,中越这两个邻国的关系因为胡锦涛主席对越南的成功访问而受到关注。中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后期先后进入改革,成就显著。两国就解决领土争端和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达成了不少共识。然而,在大多数媒体客观报道中越关系的时候,个别媒体却离奇地“拐了弯儿”。一家西方通讯社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越南外交官”的话声称:中越近日就“中国租用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消息传出后,其真伪性立刻受到质疑,世界一些大媒体甚至没有对这则“大消息”进行转载。而在台湾,一些媒体却立刻陷入炒作,诸如“对抗美国,中共拟租借金兰湾”、“中美角力越南”等耸动的标题出现在《自由时报》等媒体的显要位置。这些报道称,近年来随着中越关系的发展,越南更加重视中国,同时也不希望被国际社会视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前哨站,因此更倾向于将金兰湾租借给中国,而不是美国。某些“台独”媒体甚至危言耸听地惊呼:“如果中国最终成功租借金兰湾,将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军力平衡,严重威胁台湾的防务安全。” 笔者作为常驻越南的一名记者,对于当地的情况有最深切的了解。近来越南媒体报道与中国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所有报道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所谓“金兰湾的租用问题”。记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有关此访的信息,也都没有听说所谓“金兰湾租用问题”。显然,这是一条未经证实,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不真实的消息。 亚洲最佳深水港 究竟是什么使金兰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原因就在于金兰湾的地理位置和它在近代史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金兰湾位于越南南部庆和省的最南端,是越南东南海岸最凸出的弧形顶端,扼太平洋与印度洋战略咽喉,它距离连接两大洋的国际航线只有一小时航程,因此具有非凡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兰湾深入内陆17公里,北面是金兰半岛,南面是山茶半岛。两个半岛就像螃蟹的两只钳子,将一潭海水合抱于其中,形成葫芦形状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湾称金兰,面积约60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湾口处,即葫芦的腰部,只有1300米宽。外湾称平波,水深10—20米,湾口宽4000米。整个金兰湾被高约400米的山岭所环绕,制高点极易布防,可以部署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射炮群。港湾外围被许多小岛屏蔽,可挡南海之浪。每当湾外风起浪高,湾内却往往像湖面一样平静。湾内的海水涨潮和落潮也很有规律,每日两次,相当准时。由于水深湾阔,金兰湾被公认为亚洲最佳的天然深水港,港内可同时停泊40艘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船舰或100艘4万吨以下的船舶。金兰湾的交通也十分便利,在重重叠叠的群山脚下,有铁路和公路与南北交通要道相连。 列强百年逐鹿场 正是由于金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百年来这里成为世界列强的逐鹿场。1905年日俄大海战,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上百艘战舰曾云集于此。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1940年,金兰湾落入日本手中,成为其入侵马来亚和荷属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基地。1945年到1954年,法国进驻。1965到1967年越战期间,美国斥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进行扩建,使其成为美军在东南亚的巨大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 当时美国在金兰湾的空军基地极为气派,包括两个喷气式飞机机场和一个直升机机场,每个机场都可容纳上百架飞机。美国还凿开了金兰山脉,在山内修建了飞机库,修筑有供B52飞机使用的大型飞机跑道。从港湾到机场有很长的管道相连,可以直接输油。在这个地区还建有完整的后勤仓库系统、雷达系统、炮兵阵地和防空导弹系统等。美国总统约翰逊当年在视察金兰湾后对其大加赞叹,并宣称:星条旗将在这里永远飘扬。 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人被迫撤出。1979年5月2日,苏联同越南签署了关于使用金兰湾作为太平洋舰队第15作战编队的物质技术保障点的协议,事实上是签订了租用25年的条约。可以说金兰湾军事基地的存在,是苏联海军当年称霸印度洋的一个战略支点。20世纪80年代基地设施经过现代化改装之后,金兰湾成为前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不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法承受每年3亿美元的租金,加之治国战略的改变,于2002年5月2日与越南政府签署了提前移交基地的协定。基地由越军接管至今。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