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一群怪兽的诞生与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0:47 南方周末

  □ 本报记者傅剑锋 □实习生舒畅林晓蔚刘芳

  双兽王之子

  一头怪兽与三只非洲雄狮对峙着。

  这头两岁半的怪兽身躯庞大,长着狮子的头与老虎的斑纹——成年的它是东北虎体长的一倍,重约500公斤。它并 不把群狮放在眼里,用愤怒的吼声挑衅对方。当它张开血盆大口时,浓重的腥气喷了出来。

  号称“草原之王”的群狮则以低沉的吼声回应。它们纷纷伏下身子,试图攻击异类。铁栏阻挡了双方的交锋——进攻 没有得逞,脾气暴躁的怪兽被气得倒地翻滚。当饲养员跑过来阻止时,发现怪兽由于吼叫过于用力,一节肠子已从脐部鼓了出 来。

  这是今年7月29日,发生在辽宁大连狮虎园的一幕。这头怪兽是雄狮与母虎交配的结果,称为“狮虎兽”。

  3个月前,它从国外被引入大连。但这个异类马上被相邻的父辈排斥了——尽管它身上流着狮的血液——这是杂交动 物面临的困境之一。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野生动物园,一只出生于2005年5月12日的小怪兽还没有意识到它的“杂种”身份。当一 架照相机对准它时,它迅速地跑向狮子妈妈,呲牙咧嘴地朝着游览车叫起来。那声音搀杂着虎啸的雄亮及狮吼的低沉,它只能 发出虎与狮的混合声音。

  人们称这小家伙为“虎狮兽”——雄虎与雌狮的结晶。和狮虎兽一样,长着相似的狮子面孔与老虎斑纹。它是哥哥, 今年5月12日出生,同胞的还有它的虎狮兽妹妹。现在,虎狮妹妹正挨在妈妈身边晒太阳。继而在8月26日,深圳动物园 又生养出三只狮虎兽。

  “这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同时具有虎狮兽和狮虎兽的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高级畜牧师赵云华说。

  艰难的交配

  在赵云华的记忆里,培养这些小怪物的想法始于10年前。

  1995年春节,深圳动物园展出了一只从法国高价租来的狮虎兽“莉莉”。由于这只珍稀动物体弱多病,赵云华的 除夕夜只得在照顾它中度过。怪兽是花费了法国人几十年时间和上亿美元培育出来的,是世界上第一只狮虎兽,“享年”20 岁。

  狮虎兽之所以如此珍稀,是因为虎、狮虽同属猫科,但老虎是“丛林之王”,狮子是“草原之王”。双方在自然环境 中没有相遇的机会,更谈不上交配。“即使在人工环境下,狮虎种间交配受孕的成功率仅为1%-2%,而成活率仅有五十万 分之一。”东北林业大学动物生殖学博导景松岩教授说。目前,国外存活的狮虎兽只有3-5只,主要集中在法国。虎狮兽存 活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但我不服气。那个大年三十对我刺激很大,外国人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赵云华说。经过对各国相关学 术资料的研究,赵云华在1996年尝试将数只4个月龄左右的东北虎幼崽与非洲狮幼崽进行合群饲养。在她的记忆中,两种 猫科动物在最初合群时比较敌视,活动时还各圈出势力范围。但一星期后,双方的敌意消失了。

  1998年,混养的狮、虎增加到12只——其中东北虎5头,非洲狮7头,猛兽们被转移到该园新建的“中华狮虎 山”中。

  狮、虎长到四岁时,它们均性成熟了。公虎“苏民”已经成长为狮虎山中最剽悍、毛色最漂亮的“帅哥”,曾经与母 虎交配生育过后代15只。母狮“明明”是山中母性最强的一头野兽,生育过10只小狮子。

  今年1月下旬,发情旺盛的“明明”主动在“苏民”面前仰卧、打滚、贴脸,并主动呈半卧的姿势趴在公虎面前等待 交配。“苏民”显得很骄傲,此前,它已经拒绝一只有怪僻的母狮的求爱。

  但“明明”锲而不舍。多次求偶后,公虎终于爬跨到它的身上……兽王交配过程只持续了大约7秒,赵云华对此进行 了全程拍摄。做爱结束后,“苏民”表现出非常紧张,在极度慌恐中奔跑;“明明”却格外兴奋,起身冲向前方,急行、打滚 。

  5月12日,平常按时回笼的“明明”突然夜不归宿。据有丰富观察经验的赵云华初步断定是母狮临产。次日她上山 巡查,发现“明明”躲在狮虎山的一个地势低洼、树丛茂密的地方,但未发现幼仔。赵云华让饲养员每天投送活鸡3只、牛肉 3斤,都被吃光了。时间在忐忑中流逝,直到第7天一场大雨过后,赵云华惊喜地发现了两只虎狮兽幼仔,它们已爬到路边的 草丛里。

  其间已有3场大雨降临深圳,母狮将幼仔移动了3次。赵云华认为“明明”是个责任心极强的母亲,这种特性保证了 孩子的安全。

  两重模样与性格

  为防止虎狮兽被伤害,赵明华在一周后将母狮和幼崽移入独立散放区。

  独立散放区面积约为500平方米,里面分布着假山、水池、茂密的草丛,外围用铁丝网隔断。当“明明”被引入新 环境时,表现出强烈不安,并且惊慌地叼起呦呦叫唤的幼崽寻找安全隐蔽处。这样交替叼崽数次后,一家人才逐渐适应了新的 生活。

  母亲的关怀让这一雄一雌的两只幼崽茁壮成长。1周,双眼睁开,四肢可站立慢行;2周,可随母亲穿越草丛;1个 月,奔跑于散放区;2个月,开始叼食鸡腿、肉末、牛奶、鸡蛋。而在3个月以后,小怪兽的身体增长迅速,并且变得越来越 活泼好动。“白天,小虎狮兽经常爬到母狮的身上、头上,还叼着妈妈的尾巴左右摇摆。”赵云华回忆,“它们还继承了老虎 一些特有的行动方式——喜欢双双排着队攀爬树干,还喜欢在小水洼里戏水打闹。”

  至于狮子的一些行为特征,在等到它长得更大时也会显现出来。

  它们的体态呈现出虎狮双方的混血特征。体型、头型、耳、眼、鼻、嘴、背脊部的深色线纹,明显偏向母亲一方;毛 色、头部花纹、耳背侧白色斑纹、尾巴上的环形条纹,倾向于虎的样子。而在脸颊、腿部和身体两侧,既有像虎的数量不同的 条形纹,也有像狮的少许不规则的斑点纹。

  在异兽“百天”时,动物园专门给它们做了一盘牛肉蛋糕祝贺。小虎狮欢叫着饱食饕餮之际,隔笼相望的狮子们一脸 馋相地围在笼外奔跑打转。

  此后,公狮“帅长毛”与母虎“辣妹子”交配所生的三只狮虎兽也情况相似。略有不同的是,“辣妹子”习惯于圈养 ,所以小狮虎们对野外的适应能力略弱,至今养在闺中。赵云华准备在小狮虎兽满三个月后,将它们放到外面晒太阳。

  命途多舛

  目前,深圳动物园的狮虎兽与虎狮兽的健康状况不错,但它们的未来还很不确定。

  上海、福州、南京、海口等地培育出来的虎狮兽相继夭折,有的一出生就走了,最长的只活了110天。器官衰竭与 呼吸衰竭是最重要的死因。即使在发达国家,它们也难以摆脱不幸的命运。目前活得最久的法国狮虎兽“莉莉”(20岁)和 最长寿的澳大利亚虎狮兽“诺艾尔”(16岁),仍低于老虎与狮子的平均寿命。资料表明,老虎的平均寿命为20岁-30 岁,狮子的平均寿命为25岁。

  “自然规律是很难打破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解释说,“虎、狮之间不是种内交配 ,而是种间交配,加之它们的渊源极远,使它们的遗传基因在染色体数量上有不匹配性,造成了严重的遗传基因缺陷,致使器 官发育与免疫能力都容易出现问题。”但这位博导称,马和驴的交配是例外,骡子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即“杂交优势”——这 与人对它们的长期驯化和饲养相关,使它们很早就在相同的环境生活。

  染色体的不匹配还会影响到它们的体型。狮虎兽会得“巨大综合症”,大于父母一倍;虎狮兽会得“矮小综合症”, 它比其父母中的任何一个都小许多。

  但赵云华对小怪兽们充满信心,并准备在它们的基础上培育更为奇特的品种。

  “公众以为狮虎兽与虎狮兽像骡子一样不能生育,但学界对它们的实验解剖证明,尽管雄性无法生育,但雌性是可以 生育的。”她说。印度加尔各答动物园的虎狮“茹弟拉林”,曾与一只雄狮配对成功,生育过七只狮-虎狮。另外,印度也曾 培育出过极为罕见的虎-虎狮,尽管它在八九岁时因癌症死亡。

  伦理与科学之争

  赵云华之所以热衷于对奇兽的培育,她承认经济价值是直接原因,“深圳野生动物园是个自负赢亏的企业,我是它的 员工,希望通过培育这些珍稀动物来实现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

  深圳动物园借狮虎兽与虎狮兽,展开了成功的品牌推广与产品营销。除了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游客外,动物园还在 狮虎兽出生满百日后,向深圳市民征名,结果在5天内收到500多个建议。深圳南山区计生局的一位负责人,也就虎狮兽的 名称发去了千字传真。

  赵云华同时看重其中的科研价值——她认为:通过对虎狮兽或狮虎兽的样本分析,有利于促进猫科杂交动物的遗传学 、繁殖生理、免疫学的研究。“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讲,物种间杂交后代是比较基因组学及基因功能研究的绝好材料。”中科 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润林称,“比如通过对狮、虎杂交所生的动物和这对狮、虎的基因作比对后,可发现哪些 基因没有参与生命重组被丢掉了,哪些基因是生命重组过程中的关键零件。”

  但以研究动物福利而著称的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包军认为,虎狮兽与狮虎兽普遍早夭的事实证明,人类的介入造成了 它们自出生以来就要承受的不正常的痛苦,这违背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

  另有评论者提出,我们不该做“造物主”。人类不能因为这样做有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就不理会人对动物、人对自 然的伦理,丧失对生命与自然法则的敬畏。这和目前人类主流社会反对克隆的理由是一致的。甚至有网友激烈地指出,“如果 有比人类更强大的动物把人和大猩猩进行杂交,你作何感想呢?”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动物园仍在作相关培养,法国是最为积极的。但印度政府在1985年取缔了加尔各答动物 园的杂交,后来又要求中央动物园停止这种实验。

  科学版

  中国天文学家的鱼和熊掌

  是把钱用在国际合作、利用国外的先进设备早出一流成果,还是把钱用在自行建造设备上,目前国内天文学界尚存在 不同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黄永明

  国际合作早出成果

  11月3日,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志强及其合作者的论文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了出来。从他们获得照片到论文 发表出来,刚好过去了3年时间。2002年的11月3日,他们利用美国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成功拍摄到了一批 照片,照片中显示的是最靠近我们银河系中心的物质。对照片的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银河系中心存在黑洞的猜测,沈志强等人 的工作也被认为是“我国在黑洞物理的天文观测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沈志强所使用的VLBA由分布在美国的10架大型射电望远镜构成,每架望远镜的直径都有25米,最远相距8000 公里。当这些庞然大物指向天空的时候,它们可以有10层楼那么高。建设这个望远镜阵列花费了7年多的时间,耗资8500 万美元。1993年建成至今,天文学家们已经利用VLBA做出了大约150项令人瞩目的天文学进展。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阎康年在今年第3期的《科学文化评论上》写道:“没有必要的科研仪器与设备,就 根本谈不上科学的发展。”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因而要想取得研究进展,观测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9月份紫金山天文台江志波研究员领导 的小组在《自然》上发表的关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研究,是利用位于美国夏威夷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做出的。实际上,今年初 以来,我国天文学家在《自然》和《科学》上已经发表的或正处在审稿过程中的论文,报告的几乎全是利用国外设备做出来的 结果。

  “如果国外现有的设备可以做出你所想要的工作,而且你又可以利用他们的设备,那么干吗不用?要知道时间是很重 要的。”沈志强这样认为。况且沈志强等人所做的工作,用目前国内的设备是不可能做出的。上海天文台一位专家坦言,国内 的天文观测设备与国外的设备差距明显,目前国内大部分天文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国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的。

  中国人自己的梦想

  2005年11月9日中午,冬日的阳光照进国家天文台总部赵永恒研究员的办公室。他叉着腰,来回走动着与人交 谈,桌子上满是书籍和资料。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的总经 理,很长时间了,他都忙得不可开交。就连在参加各种科学会议的过程中,他都会利用任何空闲的时间敲着笔记本电脑继续做 他的工作。现在LAMOST项目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望远镜各系统即将开始装配。将来望远镜一旦建成,将是一架国际 领先的专注于光谱巡天的大型望远镜。

  同一时间,在国家天文台总部的另一栋楼里,首席研究员韩金林也正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当被问起他最近有什么重要 研究成果时,他眯起眼睛向斜上方看去——这似乎是他进行短暂思索时的一个习惯动作,然后指着墙上的一组照片问:“你对 这个天空中最大的问号感兴趣吗?”原来,他从2000年起和德国的马普研究所合作,利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一架直径25 米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最近发现了超新星遗迹的一点秘密,论文也即将发表在国际天文学界最权威的刊物《天文学和天体 物理》上。

  韩金林10多年前读博士的时候就发现,德国马普研究所一直在努力系统地测量临近星系的磁场。博士毕业后,他就 开始了与马普研究所的合作,合作非常成功,曾经只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原计划历时1年的对仙女星云的一项研究。实际上, 1970年代德国就建立了直径为100米的射电望远镜,它因此成为我国射电天文学习与合作的主要国家之一。马普研究所 的技术人员能够为射电望远镜设计世界上最好的接收机,他们与乌鲁木齐观测站的工程师合作,在去年为乌鲁木齐观测站25 米的射电望远镜完成了一套6厘米波段的接收机系统——这些合作是韩金林等人探索超新星遗迹的前提。

  在跟韩金林同一栋楼的办公室里,南仁东研究员仍然在梦想着他的FAST项目。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南仁 东想要在贵州的天坑上架设一个直径达到5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这个想法在南仁东的脑海中已经徘徊了10年。11月 9日中午,他又在与同事交流他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于来访者的提问他出言谨慎。对于他的梦想,南仁东曾说:“人类渴望在 电波环境彻底破坏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结构是如何形成和演化至今的,只有大射电望远镜才能帮助人类实 现这一梦想。”

  鱼和熊掌问题

  我国天文学还有其他一些项目,它们也正处在不同的阶段。上个月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会议室中,中国天文学会2005 年会的报告者向在场的200余名天文工作者展示了一幅图画。图画中,中国自行研制的天文观测设备排成了两行,从陆地到 太空,从光学波段到射电波段,构成了一幅雄心勃勃的中国天文观测的未来图景。

  上海天文台台长助理林清博士介绍说,目前国内天文学界对于是把钱用在国际合作、利用国外强大的设备做出一流成 果,还是把钱用在自行建造设备、提高自身观测水平上,尚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国内天文学家发表的结果却是用国外设备做出来的会让人感到可惜。但林清不这么认为,他说: “科研更讲究研究的方法和洞察力,使用国外观测资料并不影响我们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你用外国人的资料做成了外国人没有 做出的成果,外国人一样会敬重和佩服你。”据说在沈志强的新闻发布会上,他的美国合作者就说,这次是沈先生做了我们的 头儿!

  沈志强也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做科研)一定要有好的想法,这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