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下乡十周年回眸:成为三农工作品牌工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9:54 焦点访谈 | |||||||||
《焦点访谈》11月24日播出节目《三下乡十年回眸》,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敬一丹: 今天,全国三下乡十周年座谈会在河北省衡水市召开。十年前,中央提出了文化下乡,随后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三
解说: 据说,在这个叫北苏闸的村子里有着300多年的扭安乐秧歌的历史,村里的一些老人从小就是看着安乐秧歌长大的。李桂香大嫂至今还清楚地记得34年前的那个冬天,当她从寒冷的大东北嫁到这个村时,丈夫以及这里的乡亲们为她准备的那场特殊的迎娶仪式。 李桂香 村民: 他就在家里做猪八戒脑袋,自己糊的大肚皮,可像了,猪八戒背媳妇,他也演出,也有老太太,又有老婆,又有老头,我看他们跳舞,也扭,我就在后面也扭起来了。 解说: 热火朝天的安乐秧歌为他们的爱情生活拉开了序幕,然而令大嫂遗憾的是后来安乐秧歌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逐渐中断了,当年的那股儿热闹劲儿也逐渐消失了。 唐同乐 衡水市桃城区文化馆副馆长: 当时我们感觉到是不是给老百姓送上一台节目或者送上一台戏,是不是就代表文化“三下乡”,当时我们力所能及就组织了群体、团体就到农村给老百姓进行慰问性的文艺演出。 唐同乐: 卸台的时候,装车卸车的时候,有些老同志也在旁边自己在动,自己在跳,在蹦,我说您这是蹦的什么步伐?他说我这蹦的安乐秧歌。 尹吉明 村民: 他说这安乐秧歌你扭了多长时间了?我说有历史了,我从几岁就扭,但是我只会扭,具体动作我不会(跳)全。 唐同乐: 我说如果通过你们以点带面的感觉,能不能再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 解说: 唐老师一边观察,一边和老人们切磋,边学习、边启发、边教学,为了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他还帮北苏闸村的农民们建立起了秧歌队。现在北苏闸村上到99岁,下到小朋友都会扭上一段安乐秧歌。 村民: 这么就算扭,你这样颤,这就颤起来了,抖。 李桂香: 广播一喊,一敲鼓,就在那广播里就当当当地敲上鼓了,就在家里扭搭扭搭就去了,哪一年都是那样。 记者: 重温了当年那段爱情生活。 解说: “三下乡”经历了十年的历程,北苏闸村的乡亲们成为送文化下乡中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董俊山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 1995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国家已经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了,农村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顺应这种要求,我们组织提出了文化下乡。 解说: 1995年11月26日,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天,中宣部、农业部、文化部等八个部委开始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这开启了改善中国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新篇章。 董俊山: 到了1996年,我们又增加了科技和卫生的内容,把文化下乡发展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记者: 你经历这个“三下乡”的过程有多少年? 苏振武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十年,那时候的医疗“三下乡”就是把我们比较好的大夫派驻到农村去,派驻到最贴近群众的地方去,缺医少药的地方去,帮助他们看病。 赵书行 退休技术员: “三下乡”就是拿着资料,到赶大集的时候,摆上桌子,咱们发一些资料,人们问一些事情。 记者: 那个时候上面有没有什么精神?就是说这个活动应该怎么做?有具体的部署吗? 李晓明 中共衡水市委副书记: 没有,当时还真是没有,当时就是摸索着干。 李俊渠 中共衡水市委书记: 当时活动还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层次上,就是由宣传部门牵头组织的,像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卫生部门组织一些人员下去,借农民赶集的机会搞一些科普宣传,搞一些文化知识的推广,搞一些义演、义诊这些方面的活动。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