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隔离和恐惧阻拦不了艾滋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6:08 中国青年报

  张钊

  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一个令人担忧、令人深思的日子。

  近日来,我在拜读高耀洁教授历尽艰辛写成的《中国艾滋病调查》。该书暴露了艾滋病通过不负责任的采血输血广泛播散的严峻事实。周筱赟博士为该书作的编辑手记中说:
“不要以为自己不吸毒、不嫖娼、不卖淫、不卖血、不是同性恋就绝不会得艾滋病,任何人都可能通过医源性传播渠道感染艾滋病。那些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浆又输给了谁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中国另一位令我崇敬不已的

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教授不厌其烦地说:有些人做了你不喜欢的事,但是,你还是要关爱他们。他身体力行,不顾别人的误解与反感,到乡下诊治艾滋病人。实际上,关爱艾滋病人,就等于关爱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高耀洁教授、周筱赟博士从医学的角度,桂希恩教授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向全社会发出呼吁:艾滋病绝不是少数不遵循社会行为规范的人的个别遭遇,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但是,他们声嘶力竭的呼吁却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动众。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社会对艾滋病、艾滋病患者表现出的冷漠与歧视让人忧心。

  日前,与国内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谈及此事,他说:“艾滋病的根本起因就是滥交和

同性恋,这是自然对他们的惩罚。我是相信科学的,科学就是这么回事儿,不管什么人道主义。”这位同事的话令我陷入了深思。艾滋病的起因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依然是一个谜,这样的解释本身就违背科学的原则。可在中国,那位外科医生的说法是很有市场的。连我们这些高级医学专家都这样想、这样讲,更何况平民百姓了。

  但是,简单地批评社会不遵循科学精神、缺乏人道关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20世纪80年代的西欧,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社会上普遍认为,HIV只会在男性同性恋者之间传播。为什么这种与调查统计结果明显不相符合的观点在社会上这样流行呢?除去错误的文化观念和一些“专家”的误导,关键是:这恰恰是大众乐于接受的一种观点。

  人们对艾滋病深深恐惧,生怕会传染到自己。人类对恐惧最直接的、不由自主的反应是逃避。把艾滋病患者说成极端特殊的社会阶层、行为不近人情的异类、严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尽量把他们说成与我截然不同的人,尽量把他们的社会环境说成我绝不可能处身其间的天涯海角,这些,无非都是逃避的努力,逃避现实的努力。越是把艾滋病人与我的行为的差异绝对化,越是把他们的处境的特殊性绝对化,似乎艾滋病就会离我越远,我就越不可能罹患这个可怕的疾病。

  对艾滋病患者的道德批评,说穿了无非是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表明我与他们截然不同。而那些在其他领域早已经被淘汰的错误观点、不宽容的态度,仅仅因为它们用起来特别顺手、特别方便,也成了立论的依据。为了以“现代”、“先进”自诩,很多人对当今中国社会性观念与性行为的“开放”津津乐道,一再强调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但是,一涉及到艾滋病,这些立刻就成了罪恶根源。

  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而人道主义关怀基于同情,基于“我们同样都是人”这样的理念。而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对差异的渴望与绝对化,恰恰就成了这种人道主义关怀最大的障碍。

  这种作为个人对恐惧的反应,这种原属私人的观点,当它们在其他人那里获得共鸣,汇入公共话语的主流中时,其效果又增强了无数倍,形成了难以逆转的滚滚洪流。于是,工作单位不愿意继续任用HIV携带者,邻居不能容忍艾滋病人在附近生活,亲戚朋友从此断绝交往,媒体很情愿地容忍或明或暗的对艾滋病患者的道德批评,而精英社会则龟缩进自己“干净”、精巧的小圈子中。总之,艾滋病患者离我们越远,我们似乎就越安全。这样,我们社会中的这些艾滋病患者就被彻底地孤立了、被放逐了。

  由此可见,我们全社会对艾滋病的防治,确实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有效的是,国家、主导媒体、医药与生物学专家,要极大地加强防治艾滋病的普及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艾滋病,明白它的传播途径,了解目前世界上对艾滋病的防御与治疗的最新成果。只有让全社会成员更多地了解艾滋病,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才能真正地减弱公众的恐惧,调整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与行为。

  相关专题: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