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穷人经济学”大家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0:41 南方周末

  □ 本报记者晓刚采访整理

  记者“今后政府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税取消,农民本来就是非城市意义上的纳税人,这种补贴的合理性,除了农业曾经为城市的发 展有过剪刀差的贡献,还有什么?您认为,农村的新增财力应该最先投向那些领域?为什么?

  国英:政府补贴的合理性其实是很难判断的,甚至很难用所谓“剪刀差”做这种支持的理由。事实上,有的国家也没 有补贴。在欧美国家,农业经济学家对政府补贴的意义颇有争议。但中国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我以为有合理性。农民收入很低是 一个重要理由,这是为了社会公正。稳定粮食生产是另一个理由。但这两个理由要求不同的补贴方式。为了社会公正,应该向 小农补助;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不同的年份可以按粮食供需的不同来补助。现在的补贴数量还很小,区别这种补贴尚无必要, 以后要区别开来,并在补贴方式上有所变革。

  国家财政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是可能的,但很难一般地说把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 这个支票不能开得太大,因为很难做到。我以为,今后建设新农村要有重点,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加重农民负担。

  秋风:政府增加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投资,是对原来的财政政策的一种反拨。农民之所以有权享有这些财政福利, 仅因为他们是公民。享有财政福利的权利,与其税收贡献是没有关系的。

  李昌平:美国和欧洲1000万左右的农民,每年对农民的补贴是1700亿美元。中国去年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是130 亿元人民币,但中国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承担的税收约4000亿人民币。农民没有纳税是错误的说法。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补贴农民农业的,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生态性、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决定的。 基于过去“农业税”的历史,中国就更要补贴了。

  财政对农民支出比例的提高,不是对农民的特殊照顾,是要逐步落实平等公民待遇问题,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 政资源的国民权利。财政对农村/农业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考虑,是全国人民受益,不能理解为是对农民的特殊 照顾。

  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主要应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新村镇规划 建设;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农村教育要依法一次性补齐,法律怎么规定就应该怎么落实。新增财力要 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加以考量。否则,新增的量会很大,但上述四个方面的可用资金不会很多。

  卢周来:首先需要更正一个说法: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就不再是纳税人。不是只有在税务部门的“窗口”交纳了税收 的自然人或法人才叫纳税人。比如,农民通过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也间接交纳了税收。同样,在城市,“纳税人”也 不只是那些收入在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之上的人。否则,“为纳税人服务”就成了“为有钱人”服务了。

  农业并非只曾经为城市的发展有过剪刀差的贡献,农业至今在为工业与城市服务。由于农产品的可替代性强,造成市 场所决定的价格始终较低。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农产品的需求基本是无弹性的,所以我们才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 部门还在为城市与工业化作贡献,即我前面说过的为城市与工业提供了几乎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这又是支撑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生产要素。

  在取消农业税时有人说这样不妥。但实际情况是,在这之前,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农民还在交税,而其他国家 早已对农业实现了免税加补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去年6月21日发布年度报告称,2004年该组织成员国 的农业补贴较上一年增长9%,达到2790亿美元,约占农业收入的30%。如果算上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660亿美元 补贴,2004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业补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16%。在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中,只有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农业补贴率(农业补贴与农业收入之比)低于5%,而瑞士农业补贴率高达71%。美国和加拿大为18%和21%, 欧盟成员国为33%,日本和韩国为56%和63%。

  因为要遵守WTO有关规定,因此,今后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新增投入不能直接放在价格环节,而应该放在农业部门的 基础建设。这也是舒尔茨强调的观点。重要领域是三块:一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一定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的目标;二是农村合 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国家实行部分补贴;三是可以推动

农业产业化的项目投资以及农田、水利与道路的整治。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