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攻坚推动改革涉过深水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9:47 南方周末 | |||||||||
□本报编辑部 胡锦涛总书记近期指出,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这无疑是对中国现实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当下中国,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狭路相逢勇者胜。当此关键之际,惟有以大勇气、大智慧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新的改革开放。党关于十一五规
在中央相继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的背景下,重温肇始于26年前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不无裨益。 26年前的中国,由国家安排物质产品生产、供给的几乎全部环节,几亿人的物质需求,几亿人的日常消费——在世界上可能是变量最大最难于计划因而最需要社会自主——几乎一切都要听从计划安排,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别无选择。对经济内在规律的忽视,必然招致报复,垄断的低效导致物质产品的匮乏,而“文革”更将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共和国向何处去?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登上了历史舞台。物质产品匮乏、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洞察到这一点,力挽狂澜,启动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物质产品领域的国家垄断,导入多元市场主体,迈向市场经济。社会赢得了相当程度的经济自主性,从而激活了社会的经济创造力,物质产品得以充分涌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为后来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的这一丰功伟绩,永垂史册,永远值得怀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于前一个时代的新的矛盾和问题,都有不同于前一个时代的新的使命。如果说改革开放开始时是为了扩大和改善物质产品的供给,那么,新形势下的深化改革则无疑是要扩大和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公共需求方兴未艾。但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有待与时俱进。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公共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人的发展直接受制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公共产品紧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安定团结埋下隐患。 这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现代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重塑多元市场主体和市场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市场方面,市场化进程滞后,行政性配置仍然过多。显而易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 改革既到攻坚阶段,难度和风险无疑空前加剧,但困难大没有人的决心大。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攻坚一方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则要当断则断,敢于必要时壮士断腕,决不反受其乱。 如果将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比喻为开天辟地,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比喻为改天换地,那么我们相信,党的新领导集体也一定能带领人民涉过改革的深水区,创造一个新天新地:通过政府改革实现公共产品的充分涌流,给人的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最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奠定新基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空间。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