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中原古文明艰辛的保护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15:53 郑州晚报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中原古文明艰辛的保护之路

  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沧桑更易,一层薄雾始终让我们看不到先人遗迹的真正面貌。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中原古文明艰辛的保护之路

充满艰辛的保护古文明之路。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图


  从新石器时代到2700多年前的东虢国,从先商文明到大汉朝代,从《周易》故里到甲骨文之乡,从曹操到三任皇帝的宰相韩琦,历代先人们数千年时光的跨越,在我们探访苦旅的记者脚下,仅用了半个月之短。从11月18日开始,《郑州晚报》特别报道小组的6名资深记者,深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11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工地,见证了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串起的中华文明。

  中原古文明史诗的验证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阻断我们接触先人足迹的除了岁月的沧桑,还有脚下这块被自然积淀的厚厚的黄土地。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脚印都会让我们收获不少的惊喜,目前,河南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考古收获。

  从今年4月开始,河南省对11个控制性文物保护抢救项目开始实质性的行动。截至目前,发掘面积已达25600平方米,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如鹤壁刘庄先商墓地,现已发掘7300平方米,清理320座墓葬,价值十分重大。其中出土的一件齿刃石钺,制作相当精美,应当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考古专家称,如此规模的先商文化墓地在国内属首次发现。

  荥阳娘娘寨遗址,现已发掘3800平方米,发现两周时期的城墙、战国时期城壕和陶水管、完整的双体灶等。温县陈家沟遗址现已发掘3000平方米,发现一批龙山文化、东周和汉代的灰坑、陶窑、墓葬等,出土大量陶器、釉陶器、铜器等。荥阳薛村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到早商文化时期的大型遗址。目前已发现二里头文化晚期陶窑7座、房址6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的陶窑是带火门的平面近圆形竖穴升焰窑, 考古人员从灰坑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骨质遗物,主要有骨锥、骨簪和牛羊肩胛骨做的卜骨、各种石质的生产工具和大量陶片,另外,还发现有明显属于先商文化的代表器物如长颈鬲、长颈深腹罐等,表明了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复杂性和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融合。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是先秦时期商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郑韩文化、赵文化、燕文化中心,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金、元、明、清文化中心,历史文物不胜枚举。

  在中线渠道河南段沿线,南阳曾出土中国最早的乐器,汉墓葬群绵延数里不绝,画像石、画像砖墓葬是汉代艺术的瑰宝;安阳曾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了中国目前最大最重的司母戊大方鼎,安丰乡则盛传是曹操墓所在地;郑州段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极品,商代瓷尊是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瓷器,而蒋寨遗址,极有可能是2000年前的虢国古城。

  河南目前进行的11处保护性发掘,从南到北横贯中原大地,从荆楚文化到燕赵文化,横跨时光数千年,这些先人遗迹犹如一部中原文明发展的珍珠被编撰成了一卷编年史,成了探窥古代文明发展历程足迹的一个宝贵窗口。

  在实际探访的路上,我们努力不放过进入眼际的任何一个烂砖碎瓦,但引水干渠所经之地均为野外区域,千百年来农民精耕细作,历史的足迹早已经无影无踪。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文物遗迹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苦心可鉴。

  搜寻古文明的心殇之旅

  蛰伏在地下感受岁月沧桑的秦砖汉瓦,挺立在地上栉风沐雨接受春秋更易的宋代石像,几乎遍地的古墓,随处可见的遗迹,河南在中国的文物地位举足轻重。

  11月24日上午,在安阳固岸曹魏后赵墓地发掘现场,早冬的寒风侵袭着在这里工作的省文物工作队的每一个队员。为了南水北调文物的抢救性发掘,这群平均年龄25岁的小伙子已经离开郑州3个月了。

  简单的床铺因为无休止的加班摆放得很随意。每个队员的被子都没有叠。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已经让他们养成一种特有的不拘小节。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整天面对的是那些破破烂烂的盆盆罐罐,这其中蕴含着一种超越常人的敬业。

  这是他们的工作,一项不容迟缓的工作,因为文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

  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进步、政治昌明的表征。惟其如此,南水北调工程才能不贻后世之讥,以造福人类的文明工程载入史册。

  一位考古界人士曾经说:“考古发现不仅印证历史,而且提供新知。如《孙膑兵法》汉简的出土,使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涣然冰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使我们对祖国医学有了新的理解;洛庄青铜乐器的出土为我国乐器史提供了重要实物;郭店楚简更使我们对早期儒家和道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三星堆那些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青铜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让人们对历史与文化在瞬间产生全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考古的魅力之所在吧。

  列强之焚掠,兵燹之殃及,“文革”之浩劫,中国文物创巨痛深!近年来盗掘之风日炽,文物破坏严重,使地下古人一夕数惊,地上今人摇头浩叹。中国文物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南水北调工程是现代文明的巨大脚印,也许我们不能避免对这些先人遗迹的破坏,但尽可能地减小因为工程带来的损失则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的。

  难以推卸的历史责任

  也许时光真的会凝固,千万年,在这里仅仅是弹指一挥间。不论在黄土弥漫的乡间,还是在繁华喧闹的小镇,都让人不禁生出许多感喟,让我们更感觉到报道南水北调文物抢救与保护的责任。

  南水北调工程由于穿越中华文明的腹地,深埋于地下的许多精美文物面临灭顶之灾,有关报告称已涉及文物点700多处,而不可预见的大量地下文物只有在开掘时才能知晓。南水北调工程已动工,可留给文物工作者的时间并不等人。

  11月17日,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在郑州召开,全国51家具有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代表齐聚郑州。从那天开始,也就意味着一场大规模、多学科、高层次的文物抢救会战开始了,这也标志着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底正式动工,中线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建成通水,留给文物部门的时间屈指可数。中线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27公里,连接着夏商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的地区。点多面广、价值重大、任务紧迫是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文物保护工作的突出特点。

  丹江口水库新增淹没区河南境内面积有170平方公里,河南干渠长达731平方公里,约占干渠总长度的58%,目前共确定河南干渠沿线文物点160处,包括古生物化石点1处,古遗址57处,古墓葬100处,地面文物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河南总干渠沿线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腹地,各类历史文化遗存不仅丰富,而且价值大,因此河南工作最为繁重。如何抢救、保护祖先遗留的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责任。

  文物保护与时间难题

  河南省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工作从2005年4月开始,截至目前,发掘面积已经达到25600平方米,占年度计划发掘面积28100平方米的91%,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河南是所经路线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省文物局今年4月组织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考古系、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研究单位,对11个控制性文物保护抢救项目开展工作。

  现实是留给文物部门的时间仅有屈指可数的数年,文物保护工作时间紧迫,容不得我们的犹豫,甚至过多的思考。

  “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地区是楚汉文化、荆楚文化地区,再向北是夏商文化地区,入河北就到了燕赵文化地区,最后途经周口店遗址进入北京市区。”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眼中,这条用来调水的人工渠更像是条文化遗产的走廊。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2010年完成,2008年将联通黄河西霞院水库,开始应急向北京奥运会供水。在加快建设世纪工程的同时,面对数量庞大、且必然会继续发现增加的文化遗存,河南文物部门也正在悄然打响一场与时间、资金、效率赛跑的文物保护世纪之战。

  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应该被现代化的文明所淹没,然而,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安阳黄张遗址还没有正式发掘、韩琦墓地也没有正式勘探,这都需要时间。

  1440万能否保住河南文物?

  就在11月15日,从有关部门传出消息说,计划投入5000万元对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文物进行保护,其中河南省被列入控制性保护项目的有11个,获得的保护资金为1440万元。1440万能扭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的被动局面吗?1440万能否保证南水北调河南段文物的安全吗?

  据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所的一位专家说,用1440万资金来抢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文物根本不可能,因为虽然文物部门对沿线进行了仔细调查,但由于工程沿线多是耕地,经过农民长时间的精耕细作,有些文物点,在地面之上根本没有任何痕迹。目前谁也不清楚工程沿线到底有多少文物点存在。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柴晓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由于地下文物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现在写入文物保护专题报告中的数量绝对不可能是最终数量。三峡工程最初上报了100多处文物保护项目,最后批准立项的则超过了1000项。

  另外,在列入控制性保护、要进行发掘的项目面积并不是干渠占压文物点面积的全部,据一位专家介绍,中线工程确定的干渠涉及文物点抢救发掘面积仅为干渠占压文物点面积的6%。另外的94%的面积如何保护,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郑州晚报》特别报道小组的记者在各个文物点调查时发现,文物勘探和发掘后,对于文物点的周围地方并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参与此选题的一位记者担忧地说,这些文物点确定后,也就是为盗墓贼确定了盗墓的方向,对于周围文物放任不管,会不会造成文物的流失呢?

  在安阳固安曹魏后赵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的考古人员也有些担心,94%的面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到时候挖土机一推,文物就又可能露出来,如果发生哄抢事件,谁来负责?

  另据了解,目前在文物保护的资金来源上,地方政府和国家也存在着分歧。南水北调工程采取三方投资的方式,即国家投资30%、地方投资25%、贷款45%,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工程总成本。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资金能否按时到位,就成为南水北调沿线文物能否得到保护的关键性因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位专家也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需要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的,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而该项工程文物保护经费经过初步预算,要花费数亿元。

  现在,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起步了,毕竟困难相对于历史责任来说太不值得一提了。

  记者感怀:少留些遗憾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中,文物工作者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人类文物保护史的奇迹,但也有些许遗憾。

  11篇报道,11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历时半月有余的“南水北调河南文物保护”系列报道,今天划上了句号,但采访的过程却还历历在目。

  每一个工程不单纯是一个投资的数字,更重要的是无数在幕后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

文化人。他们的付出是推动文化建设最宝贵的力量。

  面对一些令考古队员欣喜若狂的陶陶罐罐,更多的时候我们默然无语。因为我们不了解那里面蕴含的人文故事。

  一座墓穴在常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与快捷的

高速公路或气派的高楼相比更显渺小。但在考古专家看来,它却可能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宝贝。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她们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引人遐思,千百年来,它们独守着自己的秘密,也许从没有想到数千载之后,它们会见证别于古人的文明。一次次暮色中的独行,一次次冬雾中的摸索,我们只想这传递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美。

  无法复原的文物如同时空隧道,把我们带回到了从前。韩琦沧桑的墓碑旁,多少韩姓后人浊泪成行;曹操神秘的葬身处,多少好事者苦苦寻觅。

  即将修建的南水北调是一个巨大的纽结,她上接荆楚,下系燕赵,那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先人遗迹,难过的是,我们无法让它们保持已经千百载的沉默和安静。(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 张锡磊 宋振科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