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台湾三合一选举专题 > 正文

评论:陈水扁“中考”不及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4:37 新民周刊

  民进党大败是败在自己,败在腐败,败在无能,败在陈水扁当局的各项政策不得人心,也败在民进党的“内讧”。

  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县市长、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的“三合一”选举正式揭晓。在被台湾各界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只获得总共23个县市中的6席,而泛蓝获得17席,远远超出预期。民进党遭遇惨败。

  陈水扁“期中考试”不及格

  本来这次选举只是一次较单纯的地方选举,但是由于民进党把这次选举看作“政权保卫战”,而国民党则也乘势提出“只有下台才能让民进党反省”,并将选战提升为“人民对民进党的不信任投票”,是未来大选的“前哨战”。因此,此次选举又可被视为自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至2008年大选期间对陈水扁与民进党当局的“期中考试”。

  选举结果昭示了台湾民众对民进党上台以来所作所为的强烈不满。

  其一:席次数。在总共23席县市长中,民进党只守住6席,不仅没有达到它先前提出的“过半”目标,而且连修正的“保八”目标都没能实现。国民党14席,加上亲民党(连江)与新党(金门)的各1席,及以无党籍身份参选而当选的吴俊立(台东县),泛蓝席次达到17席。从而蓝绿席次对比是17比6。

  其二:得票数与得票率。看蓝绿双方在各县市所得选票的总和,可以观察双方力量消长的趋势,从蓝绿双方的得票率可以观察双方在台湾社会的支持率。泛蓝在县市长总得票464万余票,比上届的398万票增长了66万票;而泛绿总得票上届379万票,此次为382万票,扣除选民数的成长,泛绿得票不增反减,泛蓝大赢泛绿82万多票。泛蓝得票率达到52.26%,比上届的47.4%攀升4.86%,泛绿得票率仅有43.07%,比上届的45.3%下降了2.23%。

  其三:指标县市。第一类是对2008年大选有战略意义指标的台北县,370多万人,占全台湾人口的六分之一,合格选民达到280万左右。在民进党执政16年后,国民党“光复”台北县,无论在士气还是地方版图扩张上均有相当战略意义。台北县又是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两任县长所在地,国民党的获胜,不仅对民进党是一个打击,而且也是苏贞昌的一大挫折。

  第二类是有象征意义的指标,如嘉义市与宜兰县,嘉义市一直是“党外”的根据地,号称“民主圣地”,而宜兰县一直是“绿色执政,品质保证”,民进党在此地执政已经24年。这两个地方失守,对其士气是重大打击。

  第三类是实力消长的指标,如南投县与彰化县。近几年来,南投、彰化均已成为绿色执政的天下,这次选举“绿地变蓝天”,则预示着地方政治版图的重新划分,彰显了蓝绿实力消长。值得注意的是,从得票看,“南绿北蓝”(即台湾中南部多支持民进党、北部多支持国民党等泛蓝)的格局有所变化,不仅民进党的势力范围再度退回到浊水溪以南,而且民进党与国民党在北部的得票数差距在拉大,而在南部的得票数领先幅度在减小,如民进党勉强保住地方执政位置的屏东与台南,都只是以领先1万到2万多票当选连任。

  民进党败在“绿色执政、腐败保证”

  国民党选举的胜利,其实可能并不意味着台湾民众对国民党表现的肯定。并不是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而是民进党把自己打败了。民进党落败主因在陈水扁上台5年多来的表现为多数民众所唾弃。民进党向来以“绿色执政、品质保证”争取民众支持,如今“清廉”、“改革”、“进步”的形象已被“贪污”、“腐败”、“无能”的形象所替代,从而是“绿色执政、腐败保证”、“绿色执政、无能保证”。随着民进党当局的“高捷弊案”、“高铁案”、“股市秃鹰案”等一系列舞弊案被曝光,陈水扁“身边人”陈哲南、吴淑珍等的“炒股票案”、“二次金融改革的图利财团”等案件浮出水面,“权力的傲慢”与“权力的腐败”已经使民进党面临执政危机,丧失民心,选举环境大不如昔。从整个选举大环境来看是“蓝好于绿”。

  而民进党的内讧也是使其形象和能量都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随着民进党内接班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各方势力在为2008年大选积蓄力量的同时,开始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民进党内部包括与台联党等泛绿的团结面临考验。这次选举中,民进党在南投县、台南市、宜兰县等地的候选人提名上摆不平,而且在辅选、资源分配以及责任归属等问题上,各方相互推诿,甚至互揭伤疤,互下重手。

  再次是民进党当局施政明显是意识形态挂帅,“台独”本性不改。表现在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上,“消极开放”、“积极管理”,严格紧缩两岸交流与开放措施,使台湾经济所具备的优势越来越丧失,从而进一步失去中产阶层对其的信赖与支持。

  反观国民党,一是支持者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在因两颗子弹输掉大选而“枪击案”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国民党强化了内部团结、激励了支持者的士气。2005年国亲新三党主席先后访问大陆,打破了台湾岛内“联共卖台”的魔咒。形象良好的马英九赢得国民党主席选举,既为2008年冲击大位争取到了有利位置,也使支持者对2008年泛蓝重新执政充满信心。二是从选举策略来看,泛蓝胜在“团结力量大”,在单一席次的行政首长选举中基本上实现了提名上的整合(基隆、花莲、台中市除外),从而选票集中。三是泛蓝改变了过去选举中“被民进党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挨打,充分利用民进党执政中的种种弊案追打民进党,迫使民进党接招而无法掌握选战主轴。民进党在选战后期企图利用国民党的“旧账”进行反击,但“比烂”(双方都是“烂

苹果”)的结果是又让中间选民对民进党更加失去信心,从而加剧了民进党选情的崩溃。

  当然,对不少县市民进党的候选人来说,他们的落选确实是“非战之罪”,选举的大环境——民进党执政贪污腐败、弊案连连,陈水扁上台5年多来的表现让人失望。因此,对许多民进党籍县市长候选人来讲是“未选已输”,“输不在己”。

  败选将引发党内政治斗争

  民进党大败是败在自己,败在腐败,败在无能,败在陈水扁当局的各项政策不得人心,也败在民进党的“内讧”。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作为选举的最大操盘手,已经为选举失败负起政治责任——宣布辞去民进党主席。而败选之后,台湾政治局势可能将出现如下态势:

  一是民进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将日趋尖锐。首先是围绕败选责任归属问题进行斗争。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谢长廷,因为“高捷弊案”的问题也将受到败选的冲击,其位置能否保住值得观察。谢长廷受到民进党新潮流系与正义连线等派系的攻击看来势所难免。而林佳龙、罗文嘉等民进党新生代人物在选举中的失利,预示着党内世代交替趋势的受挫,可能又将再度进行以“新民进党运动”为主题的所谓“革新”活动。其次是围绕“陈水扁之后”权力与资源分配问题进行斗争。

  二是蓝绿高度对立会呈现有增无减的态势。一方面民进党为了巩固其政权,必将利用其掌握的政权资源对泛蓝持续实施“割喉战”,挑起蓝绿对立;另一方面随着马英九政治影响力的深入,代表泛蓝出马挑战民进党执政地位的态势明朗化,民进党出于2008年大选中保住政权的考量,也必将发动对马英九的“污名化”行动,“逢马必打”是其基本方略。

  三是陈水扁权力会出现“跛脚”态势。随着陈水扁任期过半与这次选举中所表现出的人气退潮,陈水扁的权力“跛脚”将愈加凸现。民进党选举落败最大的责任者应该是陈水扁。但陈水扁会因此而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责任甚至宣布辞职吗?这应该不符合陈水扁的个性。在民进党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斗争中,陈水扁依然会在考虑如何保住他政治影响力的前提下,在民进党内进行资源与权力的分配中,大玩“恐怖平衡牌”,以防止任何政治人物可能的“出头天”来影响他个人的政治影响力。台湾政坛还将“好戏连连”。(撰稿/严安林)

  相关专题:台湾三合一选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