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解析民进党三重镇大选失守:因舞弊案丢掉台北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1:0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台北记者 萧师言

  县市长选举后,台湾民众惊讶地发现,一向喜欢放话的陈水扁突然悄无声息了。对他打击最大的不仅是民进党只得到6个县市,更重要的是“最大票仓”台北县和“民主圣地”宜兰县、嘉义市的“变天”,让他无颜面对选民。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台南县市、高雄县市等泛绿控制的地区也难逃这种命运,民进党“执政”基础正在分崩离析。

  因舞弊案丢掉台北县

  台北县是台湾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县,总人口近370万,选民200多万,几乎占全台县市长选民人数的1/6。因此蓝绿阵营都认为,“没有台北县,就别想选总统”,陈水扁更是派出从“立委”时就跟着他的心腹罗文嘉竞选,结果只获得79.8万票,而国民党的周锡玮获得98.8万票。

  台北县本是国民党的根据地,虽然选民以本省人为主,但外省人多达20%,因此台湾推动地方自治选举后,台北县并没有明显绿色倾向。后来由于外来人口,尤其是中、南部移居人口越来越多,民进党在台北县的势力大大增强。1989年,民进党的尤清竞选台北县长,国民党却犯了策略错误,提名知名度较低、未参加过地方选举的李锡锟,结果自然输了台北县。民进党从此开始了16年的“执政”。

  国民党也想抢回台北县,但在李登辉当政时却未能慎重对待提名人选。1993年,国民党提名有腐败之嫌的蔡胜邦竞选,结果大败;1997年提名与台北县毫无渊源的谢深山,选举前夕民进党元老卢修一拖着病重的身体“惊天一跪”,最终把苏贞昌送上县长宝座。2001年,泛蓝整合遇到困难,直到选前两三个月才提名以清廉著称的王建煊,结果输了5万票。

  这一次台北县长选举,开始时民进党候选人罗文嘉在民调和声势上都领先国民党的周锡玮,但此后民进党深陷高捷舞弊案等丑闻漩涡,周锡玮的声势开始上升。虽然罗文嘉发动“新民进党运动”,企图暂时切断与民进党的关系,但他作为陈水扁的嫡系,始终很难摆脱干系。选民的种种不满与愤怒最终都发泄到了他的身上。当然,马英九在选前率先宣示“台北县长不赢,就辞去党主席”,也是激发泛蓝支持者踊跃投票的重要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国民党施政没有重大缺失与弊端,台北县的蓝色旗帜将继续飘扬。

  对周锡玮来说,当选台北县长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大突破。周锡玮于1958年出生在台中,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12月,当选台湾省议员, 1998年当选“立委”,1999年,他退出国民党,加入宋楚瑜竞选阵营。2005年,周锡玮重新回到国民党,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在泛蓝接班梯队上,他已经占了一个绝佳位置。

  宜兰“成也陈定南,败也陈定南”

  宜兰是民进党“执政”最久的所谓“民主圣地”。24年前,正是本届县长候选人陈定南凭借“清廉刚正”当选宜兰县长;1985年,他竞选连任时,以14万票大胜国民党候选人的6万多票,奠定了民进党在宜兰的地位,陈定南也被一些人捧为“陈青天”。多年来,宜兰县出了许多政治人物,如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和“总统府秘书长”游锡堃等。

  2000年政党轮替后,民进党喊出“绿色执政、品质保证”,但5年多来,这一口号已经变成了“绿色执政、贪污可能”。再度竞选宜兰县长的陈定南,非但没有为民进党除弊革贪,反而因贿选丑闻受到起诉。台湾媒体普遍认为,陈定南和民进党的腐化变质,是他们失去宜兰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提名的吕国华虽然没有陈定南那么高的知名度,但长期以来深入基层,在宜兰政坛有一定分量,再加上马英九全力辅选,他的当选确实是大势所趋。

  嘉义市地方势力不支持民进党

  嘉义市号称“党外民主圣地”,自1982年改为省辖市后,一直由“党外”的许家班控制。1983年,许家班创始人许世贤去世,其女张博雅(曾任“内政部长”)补选接任市长,从此嘉义市成了许家班的天下。后来许家班指定的市长陈丽贞加入民进党,嘉义市随之被划入民进党的势力范围。

  这次嘉义市之所以会变天,主要是因为许家班审时度势,不再支持陈丽贞。选前,民进党“立委”蔡启芳口出狂言要“铲除许家班”,使张博雅极为不悦,一改选前中立态度,宣布不支持民进党。

  “一叶知秋”,三大长期“执政”县市的失守,表明民进党不仅失去了选民支持,也失去地方势力的拥护。就连游锡堃也不得不承认:“选民失望,执政党才大败。”

  (本文标题为民进党三重镇为何失守;副题为“最大票仓”换色 “民主圣地”变天 “执政”基础分崩)

  独家声明:《环球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