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22:26 央视《东方时空》
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图)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之子》:专访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图)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解说:我们是在张严平的家,见到她的,据她介绍,第二天一大早,她要去陕西采访,作为同行,我们好奇的向她讯问:对于这次采访做了怎样的前期准备?她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她说除了对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之外,其余的信息她一无所知,在没有见到采访者之前她也不打算知道。

  记者:你做了很多的,就是典型人物,优秀人物的这种报道,通常写这样的人物的时
候,你会提醒自己特别要注意什么?

  张严平:我一般通常是这样子,有时候会给我们发很多材料,说句实在话,这些材料我基本上,基本上不看。

  记者:不看?

  张严平:在我采访之前我基本上不看,我希望我保持一个非常一个,在我的这种印象中,对我的这种对他的认识中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而且我采访他的时候,我通常不会按照一般那种典型那种思路去问他一些问题。可能我会更注重地去,去了解,去他的内心的一些很多东西。

  记者:你特别强调就是说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但是往往这是最难做到的,你一般会从一个什么样的小的角度,能够慢慢走进他的内心去?

  张严平:比如说我要几种,每一个人不同,要想办法走进去,有的人的确不容易。有一个咱们大家都知道王顺友,就走马班邮路那一个。这个人物他非常有意思。

  解说:张严平所说的王顺友,是一位她曾经采访过的,40多岁的苗族邮递员,这个人一条路、一匹马、一个人,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为大山深处的藏族百姓传递邮件。当煤体发现王顺友的事迹后,几十家新闻机构的记者蜂拥而至,大家一见到他,就怀着急切的心情,把他围在中间开始提问。

  记者:您跟他交流的时候,问他的前面几个问题是什么,还记得吗?

  张严平:比如说,就包括我听到,或者我自己也问过的,比如说说你在这个路上这么多年,你是靠一种什么样力量支撑你?他根本回答不出来,他都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他或者听不懂。比如我还听到,我当时旁边有个记者问他,你的人生这种价值是什么呢?就类似这种,他根本听不懂,他可能连价值这两个字眼他都没听说过,所以很难,就是所以当时采访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物我就觉得完全是一个不能用语言去采访的一个人物。

  记者:不能用语言去采访,不用语言用什么呢?

  张严平:我觉得不用语言,就是用你跟着他,进入他的生活,走他的邮路。进入他的这种世界,我想可能是,包括用你的这种,整个感官去采访,那么用你的脚去采访,我觉得走邮路就用脚去采访。

  解说:用脚采访的意思就是陪同王顺友在大山之间一起送邮件。之后,张严平与王顺友相约,在这条绵延500多公里的邮路上,一同行走了二十多天。

  张严平:邮路本身是一个过程。那么比如说和他交流,我想走是,走邮路是一个方面,但是还是得和他聊这东西,对吧。但是后来和他别的都聊不过来,后来我就发现,他对他的马非常好。当时我们和他走邮路的时候,我们都骑马,因为山非常高,路是非常难,我们都骑着马,他一点都不骑马,他的马拖着邮件。而且就是再难的路他就拉着那个马走。后来我们就问,哎,老王你怎么不骑马?他说,他和马的时间比他和他媳妇儿和他儿子时间都长。所以对马非常非常有感情,而且我发现他和马在一起的时候,那个眼神,他看着马,摸他的马的时候,那个眼神都变得非常生动和柔和,他看着我们都呆板板的,但是看着马都非常生动。后来我觉得他和他马感情太深了,后来我就试着和他谈他的马,突然觉得他一下子进入他的那种世界了,他非常兴奋,就谈了很多,是这么走进来的,就完全讲马的故事。

  记者:他从心里跟您很亲近?

  张严平:对,是这样子。

  记者:能够找到王顺友和马的感情这么一个切入点,因为当时好像是很多记者一直在随着他走这条路,为什么您可以看到这个?

  张严平:因为我觉得记者采访,不光是文字记者,不光是一张左右问,拿笔要记,还眼睛非常重要,而且这种感受,就是那种体谅这个人,理解这个人很重要。让他能体会到,你和他有共同这种情感的东西,他才会和你有共同的情感,他才会真正跟你谈他心里话。

  解说:正是这种深入扎实、心与心的沟通,张严平才写出了一万多字的以王顺友为主人公的长篇人物通讯《索马花为什么这样红》,文章发表后,被一百多家中外媒体转载,互联网上的点机率更是突破了200多万次。对于张严平的报道有如此强的影响力,她的同事认为这并不是偶然的,其实这背后孕育着她多年勤奋的结果。

  记者:我知道您是一个笔头特别勤的记者,就是说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你会写上上万字,甚至几万字这种采访笔记,具体来讲,一般这个篇比是多少,就像我们的行话说,这个篇笔是多少?就多少字的文章你会写,相比来讲,会写多少字?

  张严平:最后的文字做下来,大概要多个三到四倍,可能是。

  记者:像《索马花为什么这样红》?

  张严平:那个稿子是一万字,那么我想我的那个文章大概有两三万字吧,也就是,两三万字,两三万字。

  记者:你是必须要这样做的吗?

  张严平:谈不上必须,我是这样子,就还是按照我的,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笨人,属于那种,我采访的时候,我特别注重采访,所以我采访时候基本上拿个本子不离手,任何,比如和我的采访对象任何一点话,甚至他的表情,甚至现场东西我都会随手记在我的本子上,包括我当时临时脑子里会想到一些东西,我都会记在我的本子上。

  记者:那这个时候您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张严平:我觉得我取舍的东西,首先就是我取舍第一感觉,最鲜活那个,没有任何概念的,这是我最最重视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进入稿子以后,这个人物就会活起来了。但是那个笔记,当时那个现场,当时他那状况,他谈那些话给我的感受,这种东西并不是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但是他会整篇地体现在你的文章里,这个人物是活的,你对他有感受,你对他有感觉。

  解说:张严平所说的这种感受,在《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人物报道中她是这样表达的:“我流泪了。在这样的采访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像这样流下了眼泪。这些落泪之处正是让我动容的感动点。”张严平一直认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把这种感动传递给观众。

  张严平:比如说像王顺友这篇稿子,我在网上看到成千成万的这种读者那种感动,我更相信这种美好绝对存在的最广大最广大这种人群当中,所以这个东西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让我坚定对生活这种阳光的东西。所以这点是我,虽然年纪很大了,让我一直有这种热情,让我一直有这种状态,非常非常重要,非常非常。所以我感谢,所以我老是很感恩,感恩记者这工作,也感恩所有这些我采访过的人,的确是这样子,他们给我东西太多了。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