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不刻意建造什么标志性建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0:06 南方周末

  □单士兵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日前,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结束的“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表示,世博会组委会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决不刻意为世博会造任何标志性建筑。世博会必须担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今后无用的建筑。

  世界博览会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也必将极大地提升举办地上海的知名度。而举办世博会,对上海来说,显然也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城市改造和提升机会。根据以往经验,不要说如此规模、如此影响的世界性盛会了,就是在一些普通城市,举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会,也会留下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而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过期之后就基本失去作用,成为了“短效建筑”或“形象建筑”。现在,上海明确表示,不刻意为世博会造任何标志性建筑,我以为,这体现了一种理性与务实的精神。

  所谓标志性建筑,从根本上来讲,它还是属于主观评价的范畴。对一座建筑来说,要成为城市标志,关键在于人们能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价值认同感,显然,这就决定,能否作为标志性建筑,本身并不在于这样的建筑到底有多少高度、多大体积、多少投资这样简单的数字,而在于这样的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效应。

  可以想象,如果只是为了举办世界博览会,就凭空在上海建造一座什么“世博大厦”之类的“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建筑,又怎么能真正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中呢?搞得不好,还会因为这样建筑的“特异性”而成为上海城市肌理的一个“肿瘤”,破坏城市整个的和谐与美观。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记住“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而忘记某某地方曾经热炒的新建的“摩天大楼”了,我们就不难明白,城市标志性建筑不是可以随意硬性添加的。也就是说,最新、最高、最现代并不能作为“标志性建筑”的标志,那些由特定历史文化积淀而成了真正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因为其作为特定的文化精神的载体而存在,与周围环境能够协调共生,并长久发挥其效用。

  当前,有许多城市都卷入到建设“标志性建筑”的热潮中。显然,盲目追求数量,胡乱构设所谓“标志性建筑”,最终只能失去其真正的“标志功能”,最终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之所以会走入这样的建设“标志性建筑”误区,恐怕还是因为一些

城市建设与领导者缺乏理性和务实精神,希望通过建设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来为自己的“政绩和功德”留下“标志”而已。所以,我觉得,世博会拒绝“标志性建筑”的理性,对那些有着浮躁冲动心理的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来说,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警醒,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