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法律与生活》主编做客解读法制新闻(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2:59 新浪网

  网友:主编同志在当初进这个杂志社的时候是做什么的?2000年转型的时候是做什么的呢?

  李秀平:我最初进入《法律与生活》的时候是,当时《法律与生活》是这样一个情况,几乎所有的采编全部都是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当时是需要新闻和中文,文字表达能力强一点的人,来对当时的文风做一些影响,当时就选择了两个学中文的毕业生,其中一个就
是我。我一进来做的比较基础,我在《法律与生活》是从编务做起的,这也就是我们领导培养人才的观念。那会读者的来信不像现在交流这么便捷,都是信件,那会的读者来信是以麻袋装的,多的时候有两麻袋的读者来信,少的时候有一麻袋的读者来信,我一来就是负责拆读者来信的,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我们当时的发行量100多万,这么广大的一个读者群的需求,他们的要求,还有他们的感情。

  主持人马骧:刚来做编务,孙欣刚来做什么?

  孙欣:我直接做编辑。

  吕娟:我也是来就做编辑。

  主持人马骧:没有经历过李主编的过程,李主编做编辑是哪一年?

  李秀平:是在半年之后,我拆了若干麻袋的信,拆出来之后,里面的规律性和对读者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当时的头就认为我可以去做编辑了,做记者了。其实一开始主要做的还是一些记者的工作,就是在外边采写的稿件比较多,编辑还是编辑一些比较小的栏目和读者亲近的栏目,我记得当时编辑的栏目其中有一个就是说和读者互动的一个栏目,还有一个当时的广告,当时的广告也不是特别发达,我们的封二和封三是连续的摄影小说,法制题材的,我是摄影小说的责编。

  主持人马骧:拆了半年的信件,熟悉了编辑的业务,问问另外两位嘉宾,你们现在进入杂志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迅速的适应和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

  孙欣:我们杂志社主要是编采合一,一方面从最基础的记者工作做起,另外一方面也做最基础的编辑工作,边跑边练,慢慢就发展起来了。我们现在的编辑基本上经过专业训练和实习准备才能进入单位的,现在单位的选拔和学校的培养方向跟以前不一样,跟李老师当时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前期有比较好的准备,进入杂志社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发展会比较快一点,编务这一节对我来讲就省掉了。另外我们人员比较少,急需编辑很快的成长,促使我们很快的进入编辑。

  主持人马骧:你还记得自己编辑采访比较得意的稿子是什么样的?

  孙欣:在杂志社的第一篇?

  主持人马骧:对。

  孙欣:应该是关于

知识产权的稿子,名字不太记得了。当时是因为知识产权刚刚兴起,尤其是这种纠纷比较多,当时记得是海淀法院,属于一个领头兵,审理了一些案子,在全国也非常有影响性,我主要是做由这几个案子来主导的知识产权方向的稿件。因为我们那时候还比较注重法律,更倾向于那一方面,而且是新兴事物,在2000年的时候,知识产权还是很新奇的一个东西。

  吕娟:我也是大学一毕业就进《法律与生活》,就像孙姐说的还处在转型期,我一进来没有像李老师经过编务这么一层比较艰苦的锻炼,直接进入了编辑记者这个岗位。我记得试用期的时候,李老师布置一篇任务,2001年《婚姻法》修改,让我写一个从法律的视角看包二奶现象,当时头都大了,大学毕业还没有进入社会,就开始让自己用一种很成熟的眼光看这种婚姻,做这个的过程中我觉得很痛苦。那时候觉得是硬性的任务,必须去采访,找真实的案例,找专家,专家是我们《婚姻法》的老师,慢慢做下来。那时候李老师也会安排我接听一些读者的来电,刚开始比较迷茫,学法律来做新闻,不知道该怎么做,接读者的来电的时候,很多老百姓是希望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帮助的,慢慢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就一直做到现在。

  主持人马骧:挺开心的?

  吕娟:是挺开心的。

  主持人马骧:李主编,我也是学法律的,文笔还可以,当然没有做编辑记者这一行,刚才孙欣也提到了,你们的人员编制并不多,需要迅速上岗,说到这个问题,其实每个媒体,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广播媒体的嘉宾来到这里做客,我都要问嘉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想求职能不能在《法律与生活》谋求一份职业,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编辑记者?

  李秀平:这几年,我们从孙欣开始,我们现在在《法律与生活》加起来有11个采编。

  主持人马骧:都是女的?

  李秀平:8个女孩子,小伙子只有3个。从目前来讲,岗位基本上是饱和的,但是新闻界流转是比较快的,有可能小伙子干了几年新闻,专业学法律的,可能想做律师,赚的钱多一些,就离开这个行业了。

  再有一些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可能为了生存的需求做了这份职业,做了一段时间才知道不是太适合自己,这样的话杂志也会有一个淘汰,这样的话要对新的人才有需求。

  主持人马骧:如果想要求职的话,热线电话方便告诉我们吗?

  李秀平:那就打我的电话,63939664。E-MAIL也可以发,我的E-MAIL正好是新浪的,LIXP123@VIP.SINA.COM。

  主持人马骧:说的很清楚,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想以编辑记者做开始的话可以打这个电话。是特别喜欢小伙子吗?

  李秀平:要有责任感的小伙子。

  主持人马骧:要求不是很低。您做编务做了多么长时间,后来领导说可以做编辑了,可以采东西了,您当时写的是什么?

  李秀平:第一篇稿子是在上海采访的一个案件,当时的一个案件是一个名誉权的一个案子,当时上海其实是一个婚姻纠纷,丈夫原来是一个高级工程师被打倒了,粉碎四人帮以后被解放了,解放了之后,他的婚姻就出了问题,在他的角度来看,他的妻子是精神出了问题,所以就有媒体报道疯女,说疯女之谜,当时特别热点的报道,后来女方对媒体把她称为疯女不能够接受,她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精神问题,所以把媒体给告了,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开庭,我是在法院做的采访。

  主持人马骧:那时候写这样一篇报道,我们说法律的成分,法律的视角是不是特别重?

  李秀平:是相当重。当时在法律的角度,可能更是在当时的观念下,关注的是什么?法律强调的可能是惩罚这样的力度,但是对普通人的这样一个受伤害的保护这样的理念还不是说特别的强。当时的做文章都是这样一种理念,还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做的,站在人的角度来做的。

  主持人马骧:还是比较关怀人的。

  李秀平:对。当时的生活占的比率不是特别大,这是我们第一代的记者,也是我的再前任的主编对《法律与生活》影响力最大的主编,吕杉,是他开创的,他等于是做第一个《法律与生活》关注人的命运的一篇稿件,在当时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稿件,是做的一个关于明星的一个案件,电影演员达式常,当时刚刚演完一部很有名的影片《人到中年》。

  主持人马骧:这个我听说过,我妈妈特别喜欢这个片子。

  李秀平:他演完之后大红大紫了,正在拍摄另外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出现了在一个培训班上有一个记者,说了大意是如下的一段话,说他是同性恋,已经被公安局抓起来了,罪名是同性恋罪。今天看来是很可笑的事情,当时在法律空白点很多的情况下,这条消息人们就相信了,迅速传遍了全国。我们的主编就从很多方面去调查,让他出来说话,新闻界的人来出来说话,法律界的人来说话,花了若干个版面,维护这个演员的个人权益。

  主持人马骧:这个反响怎么样?

  李秀平:反响特别大,这一篇文章奠定了《法律与生活》的一个基础。当时刚刚创刊一个季度,他就写了这样一篇报道,在第二年的时候,《法律与生活》发行量达到109万,当时人们分析,原因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案件的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