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中国哈萨克斯坦合建跨境自由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08:45 环球时报

  

中国哈萨克斯坦合建跨境自由港(图)
霍尔果斯口岸,一辆辆货车来往于中哈边境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成为了中国在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友好邻邦,两国有着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近年来,以这条“友谊的纽带”为基轴,辐射中国伊宁、乌鲁木齐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边境贸易,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霍尔果斯:中哈边贸的窗口

  在新疆霍城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霍尔果斯口岸,处于312国道最西端,陇海—兰新铁路国际新通道的西端,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6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市只有378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中哈边贸的重要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常年开放。记者在这里看到,一辆辆“卡马斯”货车排成长龙,等待通关。夜幕已经降临,哈海关人员还在忙碌着。据当地人介绍,霍尔果斯意为“驼粪成堆的地方”,这里早在隋唐时期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如今,霍尔果斯口岸由于中哈边贸的发展而日益繁荣,现已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0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过能力,成为中哈边贸最重要的窗口。

  从游击走向完善

  由于中亚地区地广人稀,消费群体有限,因此,边贸形式向内地延伸,主要集中在哈前首都阿拉木图市。阿拉木图离霍尔果斯口岸只有300多公里,是中国商品进入中亚乃至独联体其他国家的集散地。

  记者四年前来到阿拉木图,对中哈边贸的变化有一些感受。这里的中国商人感受就更明显了。他们大体上把中哈边贸分为三个阶段:“游击阶段”、“定居阶段”和“完善阶段”。

  来自浙江温州的陈显芝往来于中哈之间已近10年了,“业内”将其称为中哈贸易的“成功人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身为英语教师的他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从莫斯科转战阿拉木图,靠卖眼镜起家。那时,他经常带上在国内采购好的商品,乘坐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火车,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开始在沿途各站甩卖,到终点站时商品所剩无几。当时,他都是站在露天市场,身穿里面挂满各式各样眼镜的衣服,敞开胸怀向路人兜售,不懂语言就用纸写,拿计算器算,货卖完了再乘火车返回取货,周而复始,生意红红火火。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游击阶段”。

  后来,中国人在阿拉木图建了一个大的中国商品市场,商户可以在租赁或购买的固定摊位批发或零售商品,不用担心风吹日晒了。这就是所谓的“定居阶段”。

  随着两国这种民间贸易往来的加强,各种运输公司应运而生。陈先生介绍说,十几家运输公司负责为中哈两国商户运送商品,免去了报关、清关,以及路途劳顿。商户在中国选好商品,交给运输公司,每立方米货物大约支付130美元左右费用,就可以在阿拉木图某货场提货了。

  不过,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包车包税”的非正规民间贸易方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几个商户租用的一辆车,过关时只有一个税单,这种做法就不符合哈方的规定。很多在哈经商的中国个体商户货物入哈境时只依靠“包车包税”,没有正规的海关报关手续,再加上对哈有关法律缺乏了解,在税务检查中被处以数额巨大的罚金,使经营陷入困境。中哈边贸开始在这种不断纠正自身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完善阶段”。

  从“来者不拒”到“适者生存”

  与中哈边贸形式一样,哈萨克斯坦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哈是原苏联原材料基地,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储量极为丰富,可以弥补我国对石油和铜矿的需求,但加工业相对落后,尤其是日用消费品市场极度匮乏。来自四川的邓国先生对记者说,哈国独立的前几年,中国什么商品在这里都畅销,而且利润可观。一副眼镜可以赚1—2美元,一件皮夹克可以赚10美元左右,那时的利润大多在百分之百。而现在,生意做得好的、产品对路可以有30%左右的回报,大多都在10%多一点的利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来自韩国和土耳其的商品进入中亚市场。随着哈经济快速复苏、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哈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逐渐从“包容性”向“选择性”转变,质优价廉的商品占据商品市场主流。据统计,去年新疆对哈出口商品中,质量较好的服装、塑料餐具、铝制厨房用具、太阳镜、电子计算器等轻工产品出口额较上年呈大幅增长趋势,其中塑料餐具上升128%,太阳镜上升2399%,保温瓶上升508%;另一方面,价廉质次的服装和鞋靴、人造纤维色织布、玩具、活动房屋等商品出口额大幅下降,其中鞋靴下降12%,人造纤维色织布下降47%,玩具下降81%。

  目前,哈百姓开始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地建材市场非常“火暴”。中国的瓷砖、塑钢窗等占据了哈市场的主要份额。走在阿拉木图的大街上,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外装修材料上都有中国的汉字。专家预计,手机、数码电子产品、卫星接受器和仪表等商品将成为中哈贸易新的增长点,预计每年有30%的增长率。

  要在边境建立“自由港”

  从阿拉木图去中国新疆非常便利,每周有4个航班、两列火车和3—5趟公共汽车。这为中哈两国边民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居民近几年自行去中国购货、交由运输公司运输,然后回到本地批发零售的越来越多。他们多采用“旅游购物”的方式,通过旅游公司办理签证、机票等手续,飞到乌鲁木齐,也有部分深入到中国内地,以旅游的名义,到中国采购商品。据南航阿拉木图办事处刘主任介绍,阿拉木图至乌鲁木齐航班,每班都有30%左右的乘客是到中国“旅游购物”的哈萨克斯坦公民。

  在阿拉木图市亚联中国商城经营化妆品生意的拉伊萨告诉记者,她卖的商品都是通过“旅游购物”亲自到乌鲁木齐采办的。小小柜台是她一家5口人的生活依靠,每月有1000多美元的纯收入。

  贸易也带动了两国边疆区的繁荣。从1992年起,中国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贸易取代了香港,跃居首位,占到全国对哈贸易的70%以上。去年,中国新疆对哈贸易总额达32.86万美元。为了发展两国边贸事业,中哈两国政府2004年9月24日签署协议,在霍尔果斯建立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协议提出中哈双方在各自边境共划出1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立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根据两国签署的协定,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横跨中哈两国边界,由专门通道连为一体,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实行更加自由开放的政策。合作中心分商贸区和加工区,将分批建成集对外贸易、商品展示和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商务活动中心。同时,合作中心还将利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特点和口岸优势,就地生产、制造、加工商品出口,并进口周边国家资源进行初加工供应国内市场。据经常出入口岸的张先生介绍说,中方一侧的合作中心已经开始建设,首期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可容纳经营户300余家。

  为落实两国政府所达成的加强边界合作的协议,今年8月25日哈总理艾哈迈托夫签署政府令,决定成立“霍尔果斯国际边界合作中心”股份公司,全部由国家投资,投资额约合150万美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世界第一个跨国边境合作项目,将使中哈两国边贸更加红火。▲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4日第十五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