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博弈新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43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曹海东20多年前,张秋(化名)大学毕业后分到煤炭部的第二天,就参加了全国煤炭订货会。 20多年后,2006年元旦,张秋再次出现在于济南召开的全国煤炭订货会上。只不过从去年开始煤炭订货会已更 名为拗口的“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但他还是习惯性地频频使用“煤炭订货会”的提法。
张秋感觉今年的订货会气氛不同以往,会场外彩旗飘飘、锣鼓喧天。 这种祥和的气氛与国家发改委放松对电煤价格的控制有关。这是今年订货会最大的改变,也标志着自1992年以来 的煤炭价格双轨制开始瓦解,煤炭的价格今后主要得靠市场说了算。 张秋在订货会上碰见的还是去年那几张熟面孔。这些熟面孔上挂着往年微笑的同时,还夹杂了几分较把劲的神色。 发改委放开煤价 2005年12月23日发改委对外界表示,关于2006年的重点合同电煤(计划煤)价格将在政府监控下放开。 宣布之后,在煤电两大阵营内引发强烈反应。 煤炭企业呼吁放开煤价已久,特别是取消“计划煤”与“市场煤”的价格双轨制。而作为电力企业来说,也是希望政 府能够在放开煤价的同时,使得电力价格走向市场化。 在宣布此项政策之前,发改委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舆论铺陈。 2005年6月初,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2005 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发改委主任马凯强调,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过程中,全面 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是重头戏。 而2005年全国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势也给放开煤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煤电之争的根源在于1992年开始煤炭价格市场化不彻底。当时,国家为了确保电价稳定,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 电煤价格,从而形成了“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煤炭企业因此每年亏损数十亿元,国家也每年都要拿纳税 人的钱去填这个窟窿。 1993年时,国家也曾试行通过上涨电价的方式来理顺煤电之间的矛盾,但到1994年时,农村地区出现了电价 疯涨的局面,当时的国家计委随即叫停了这种做法。 最终,刚性的电价与煤价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从1993年持续到现在。 面对这种矛盾,在2006年煤炭订货会上,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宣布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价格的同时,也一再强 调,各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互相尊重,协作配合”。 但与会的煤电双方的代表面对这种道德劝说,并不愿做出实质的利益让步。 “电煤是要涨价的,但是电力企业肯定不愿意。或许就像去年一样,最终签署的合同只能是数量,而不是价格。”内 蒙古电力燃料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 煤炭企业:我们要逐步涨价 1月2日,煤炭企业的内部会议上,各个煤炭企业以及主管单位纷纷诉苦——既然煤价放开,电煤肯定要涨。 由于存在计划内电煤价格和市场煤价的巨大差距,煤炭企业被认为一直在做“贡献”。 在此次内部会议上,山东省的一家煤炭企业负责人称,2005年山东的计划煤大致在300元,比市场价低100 元。而安徽的一家煤炭企业负责人则称,安徽的计划煤和市场煤的价格差甚至超过了160元。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计算,“煤炭企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100多亿元!” 而根据2005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前三季度物价情况,其中市场煤价格比2004年底又上涨15 %。 所以在煤炭企业来看,现在煤炭价格一放开,他们就要“抓住上涨机遇”。 但是究竟涨多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华东地区的涨幅应该比差价低的不太多,而西 北地区的涨幅在差价的一半左右。濮洪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总的价格幅度是放开的,但是涨价应该是分步到位的 。 按照发改委的意见,此种放开的前提是“在政府监控条件下”,这也意味着政府不会彻底撒手不管,“一旦超过警戒 线,有关部门就会宏观调控,甚至放慢改革步伐”。 但是在内部会议下面就坐的这些黑压压的煤老板们的心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 吉林省一位煤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只会在订货会上签量,然后到本省和省内用煤企业谈价格,以此再和省外企业 谈价格,这样可以把价格抬高。面对记者“如果不签价格,不会取得运力”的问题,他幽默地一笑,“现在还有办不成的事? 再说,大家都这么不签价格,铁路运力不就空了?” 电力企业:放开不等于涨价 “让我判断走势,我就供佛——求你啊,别涨。”大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1月2日,与煤炭企业内部会议同时举行的就是电力企业的会议。据称,这是要给谈判的电力企业定基调,定策略。 “煤炭价格放开并不等于涨价!”电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电监会的该人士表示,即使在内部会议上电力企业也是这种判断。电煤的供应基本是平衡的—— 品种、规格、质量等。“现在煤炭工业最大的用户还是电力,达到一半还多,电力对煤炭的价格走势还是起着决定性影响的。 ” 而记者从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议上了解到,煤炭价格放开不等于煤炭涨价的意见,得到了与会企业的一致赞同。 “放开后,是要供需双方谈的,你涨,我不同意!”电监会的该人士说,“本来市场需要20亿吨煤就够了,但是明 年的产量要达到22亿吨。尽管个别品种可能因为供需不平衡,价格会上涨,但是总体来说,不应该上涨! 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煤炭订货会的发言中预测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12.1亿 吨,加上出口8000万吨左右,总需求约22.5亿吨。 显然,在电力企业看来,煤炭总体而言,是趋于过剩,煤炭不但不应该涨价,降价才应该是合理的。 在煤电之争这场零和游戏中,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2005年秦皇岛煤炭订货会时发改委定出8%的上涨幅度,结果此条限制屡屡被突破,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5%以 上。以至于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电力集团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交报告,指责发改委受到煤炭企业的一致干预 。 但是,一位四川煤炭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往年煤炭价格疲软的时候,电力企业却经常少定计划煤,而极力从市场采购 煤炭。 而会议提供的存煤平均可耗天数,更是为了电力充满底气说话做了注脚——2005年368家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 耗天数一直保持在15天以上的较高水平。 “煤炭企业联盟也好,最终还是要把煤炭卖出去,最终合同签不下来,损失的还是煤矿。”电监会的该人士称。 如果电煤价格真涨了,电力企业们表示,现在沿海地区可以直接从国外进口煤炭,因为价格和国内已经差不多了。特 别是国外煤炭“热值高”,煤矿企业信誉好。根据相关人士估计,2005年1-7月份,全国进口煤炭1495万吨,同比 增加了533万吨。 博弈背后 2005年秦皇岛“全国煤炭订货会”易名为“2005年度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当时,国家的意思是想通过 更名来表示,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干预煤电的市场交易行为。但最终依然设了一个8%的价格浮动上限。 近几年来,几乎每年的煤炭订货会,煤炭电力企业都在呼吁应该市场化,但是当这样一个名词真正出现的时候双方又 开始新一轮博弈。在中国资源性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电煤价格改革是其中关键一环,逐渐取消政府严格管制是大的趋 势。但是,当一个市场主体各个要素环节在没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其中单个环节突围,其效果就值得怀疑。 电价是关乎最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一种价格。作为政府,对居民电价、农业电价等的调整也是异常谨慎。比如,目前 ,调整居民用电价格就必须召开听证会。 但是,在电价国家管制,煤价市场放开的情况下,理顺煤电二者的矛盾,就变得迫切需要。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推出煤电联动政策试图解决“煤电顶牛”的局面,虽然当时,全国平均电价每千瓦时上涨 0.02元,约消化掉7%至8%的电煤价格上涨因素。但同期,电煤价格实际涨幅已达70%以上。 更为关键的是按照煤电联动,煤价上涨5%,电才能联动。同时,电煤涨幅的30%仍需由发电企业承担。在此基础 上,上网电价才能随煤炭价格变化而调整。 电监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联动的时候,电联动的时间错后。“总是煤价上涨半年后,电价才能联动。” 而且,煤电联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对电价调整的支持力度。“经济发达地区如华东、南方的联动并没有障碍,但是西 北、华中的联动,地方的干预性很强。”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一位人士则指出,煤电联动是煤涨电才能涨,并不是现在电力企业理解的,是由电力的涨价来决 定煤炭的涨价,甚至是限制煤炭的涨价。 濮洪九告诉记者,其实煤电之间并无矛盾,只要能有效协调。首先是鼓励签订长期合同,与电力企业用户直接见面, 价格每年有一定幅度调整。同时煤电应该相互参股,电力参股建设煤矿,煤矿参股建设电厂,这样有个互保合作关系,最后才 是煤电联营。 虽然按照会议日程,此次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会期是十天,但是从记者接触的煤炭、电力企业的 各位人士来看,大家都持有怀疑态度。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