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俄驻华公使称中国在俄人口扩张并非事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35 南方周末

  当更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既要面对宽阔而陌生的环境,又要面对交流、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正确解读异国情状、多方信息的重要性也就随之凸显。

  2005年12月1日,本报刊发“2005,中国人海外安全报告”一文。报道引起外界较多关注。俄罗斯驻华公使贡恰罗夫先生专门拨冗撰文,希望能澄清中俄两国在双边交流方面存在的误读。

  根据中俄两国协议,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双方的“国家年”,这对于全面发展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刊登该文,希望有助于国人多角度认识俄罗斯。

  贡恰罗夫 俄罗斯驻中国公使

  读者对描写中国人在俄罗斯生活经历的报道非常感兴趣,对此,中俄媒体也是不吝笔墨与版面。然而,此类题材的文章中,能够反映现实的深度报道屈指可数,多数都是在“编织”神话。

  本文希望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分析这两类神话与现实的差距,一类在俄罗斯广为流传,一类则在中国媒体中频频出现。

  俄罗斯“神话”:中国人口扩张论

  至今,依然有俄罗斯媒体在继续散布有关在俄华人数量的骇人消息,去年11月23日的《共青团真理报》还在这样告诉读者,根据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及远东地区政府官员所搜集的非官方数据,目前俄罗斯居住着250万中国人。

  那么,我们不妨利用俄罗斯移民局的统计,来检验一下这一非官方数据。首先需要指出,这些官方统计是比较可信的。近年来,许多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非法入境是一件冒险的,甚至得不偿失的事。另外,尽管不得不承认,俄内务部门也存在腐败现象:可以用钱买通警察,以逃避对居留登记或签证逾期的处罚。但若没有落地签或护照,再多的钱也难打通关节。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合法进入俄罗斯的,他们在俄边防、内务部门都有出入境记录。因此,即使移民局所提供的数据不完全,这一误差也并不会影响全局。

  2003年:入境679608人次,出境656313人次

  2004年:入境813195人次,出境783562人次

  2005年(上半年):入境357438人次,出境330992人次

  每年入境的中国公民确比出境的略多——2003年多了23295人次;2004年多了29633人次;2005年(上半年)多了26446人次,不过,不能把这些多出来的统计都看作非法移民。他们中还包括留俄学生、合法经俄罗斯过境前往第三国的人士、拥有俄罗斯绿卡在俄定居的中国人以及凭一次及多次入境签证进入俄罗斯的人(他们可能在当年入境,次年才出境)。

  据专业人士分析,如考虑上述因素,那么每年“漏网”的中国人不会超过5000。即便把这5000人都视为非法移民,要达到《共青团真理报》披露的250万,也需要近500年!(根据1989年全苏人口普查,苏联领土上居住着1.1万中国人)。即使把所有多出来的统计都算作非法移民,仍然需要100年。

  这些数字雄辩地推翻了目前甚嚣尘上的“中国对俄罗斯的人口扩张”论,那些躲在玻璃间里的消息炮制者,显然没有反映客观事实。

  另外,通过比较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入境及居留登记,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来俄罗斯的主要目的:

  2003年入境679608人次,办理居留登记336162人次;

  2004年入境813195人次,办理居留登记423324人次;

  2005年上半年入境357438人次,办理居留登记161091人次。

  依据俄罗斯法律,居留登记只涵盖在俄滞留3天以上以及入住酒店的入境者,这说明,约半数进入俄罗斯的中国人在俄逗留时间不超过1天。他们中包括大量从事边贸的人员流动,包括每年需要多次出入境的发货人、卡车司机、翻译和小商贩等等。还需要主要到,由于这些数据是以“人次”来统计的,那么中国公民入境的实际人数显然更少。

  传言:“北京发动的人口扩张”

  俄罗斯媒体中常见的另一类报道是,在俄罗斯的中国人数量迅速增长,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人。让我们利用内务部移民局的数据,来弄清事情真相吧。右下表是中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数量分布(办过居留登记的)。

  从中不难看出,没有一个俄罗斯地区出现了中国人数量迅猛增长的势头,更不必说中国人超过了当地人了。在一些“敏感”的边境地区,如阿穆尔州和赤塔州,中国人的数量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哈巴罗夫斯克和滨海边疆区甚至出现中国人减少的趋势,原因之一便是俄罗斯“倒爷”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能够携带50公斤免税商品入境,抢了滨海边疆区不少中国人的生意。

  至于莫斯科也出现了中国人数量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俄海关、内务部对通过空运入境货物的“灰色清关”采取了严厉打击,导致这一贸易形势明显衰败。据说,天津港从事“灰色清关”业务的20家公司,如今只剩下两家。相应的,莫斯科的中国市场也受到冲击,如切尔基佐夫市场。

  颇有意思的是,圣彼得堡的中国人数量却增长显著。2005年,圣彼得堡的中国公民数量已经与莫斯科持平,甚至有可能超过莫斯科。这与尚未拉开帷幕的“波罗的海明珠”计划似没什么关联。最可能的原因是一些公司改变中国商品的运输路线,取道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进入俄境。圣彼得堡因而成为边界的货物中转配送基地。

  上述统计材料可用纯经济学原理作出合理解释,而不必攻击他是“北京发动的人口扩张”,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神话”:危险的俄罗斯

  有个别中国报刊认为,对中国公民来说俄罗斯是十分危险的国家。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数字加以澄清。

  2004年,有866.1万人次的外国人进入俄罗斯。根据俄内务部的记录,约有1万人成为各种犯罪的受害者。也就是说,平均866人中有一人会受到侵害。其中,针对中国人的犯罪事件有633起,平均每1248人中有一人受害。这样看来,中国人在俄罗斯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还应当指出,尽管进入俄罗斯的中国公民人数不断增加,但针对中国人的犯罪数量在下降(2003年发生689起,2004年633起,2005年332起)。

  如果只考虑那一半在俄罗斯登记的425532中国人,那么中国人的受害比例约为6771,略高于整体外国人的受害比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比较是不准确的,因为做这样的比较还应当剔除在俄罗斯逗留不足一天的外国人,但内务部门并没有这样的资料。但总的来说,针对中国人的犯罪不比针对其他国家的公民的犯罪更多。

  针对外国人的犯罪多以抢夺钱财为主。事实上,这种罪在各种犯罪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例如,2004年圣彼得堡发生了7万多起犯罪事件,针对外国人的仅510起,在犯罪总数中所占比重尚不足1%。另据俄护法机关指出,有一些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犯罪,由于没有报案,所以并不在俄警方的统计之中。

  侧面: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

  这是中、俄两国民间交往的一个侧面,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在俄罗斯违反行政管理法的中国公民人数比其他国家的公民要多。

  以2004年为例,当年有866.1万外国人入境,发生了10.4万起违反行政管理法的现象,比例为831。然而在当年入境的中国人中间却发生了32886起违反行政管理法的现象,即中国公民受到行政处罚的比例为231。如果把违反行政管理法的人缩小到在俄罗斯逗留三天以上的人群,那么中国人违法比例为131。其中绝大多数人(29452人)触犯《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第18条第8款——“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士违反在俄罗斯联邦逗留(居留)规定”的内容,包括“违反俄罗斯联邦入境规定;或是持有没有得到批准的允许在俄逗留(居留)证件;或是这种证件丢失,却没有在有关部门挂失;或是不遵守规定的登记、流动或选择居住地的规定;或是在逗留期满后仍未离境;或是不遵守俄罗斯的过境规定”。

  正是由于违反了这些规定,许多中国人被遣返回国。2003年根据行政规定被遣返的有4940人,2004年4189人,2005年上半年1421人。行政遣返(不同于驱逐出境)必须根据法院的裁决进行,这可以避免执法机关恣意妄为。根据护法机关的决定被驱逐的中国公民人数不多,2004年总共只有83人。

  我认为,中国官方机构应当注意到中国公民违反行政管理法的人数多于其他国家的公民,应当在这些中间多做解释工作。2005年此类违法人员出现了明显减少的趋势。

  未来:属于文明的模式

  俄罗斯最近在组织中国公民赴俄旅游中积累了一些好经验。自2005年8月25日起正式允许中国旅游团持签证或通过免签渠道经中国口岸进入俄罗斯。中国将俄罗斯列入中国公民推荐的旅游目的地名单的决定得到全面实施。过去,中国公民只能在边境地区进行俄罗斯游,尽管有一些中国旅游者可以“非正式”地深入俄罗斯。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旅游者与俄罗斯的执法机构往往会发生些不愉快,因为不是所有的中国客人都能按规定持有能够证明其在俄罗斯逗留目的和路线的文件,游客本人往往不知道,发团的是谁,在俄罗斯接团又是谁。

  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和中国旅游局商定的中国游客在俄罗斯的接待办法则可以避免曾出现过的这些不快。该文件规定了可为在俄罗斯的中国客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和保障其安全的严格监控和调节机制。

  组织赴俄旅游三个月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旅游团出现过任何问题。为了保障中国旅游者更为安全,俄罗斯最有经验和信誉的一些旅游公司建立起“无国界世界”伙伴集团。这个机构与俄罗斯大保险公司一道在医疗救护和法律保护方面,在为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中国旅游者提供帮助方面制定了补充措施。尤其是开设了免费热线电话和援助中心,那里有懂中文的人提供服务。

  我认为,未来属于这种文明的旅游模式。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