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当今思维方式的物化僵化倾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4:44 中国青年报 | |||||||||
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下不同的价值观、不同利益主导的诉求,通过一系列社会矛盾反映出来。而人们的认识偏差,往往就在于用一成不变的观念看待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事物,使自己的思想陷入主观性和盲目性之中。 比如,在我们摈弃“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念后,整个经济的发展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许多人对发展究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还是为了一个光
把求实工作混同于急功近利,“一切为速度让路”,对于需要循序渐进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地采取甩包袱的办法,使工作短期看“亮点”闪烁,过一段时间就露出了潜在的问题,一些经不起检验的“形象工程”背后是短期行为。 在“跨越发展”的旗号下,不讲投入产出关系,不计社会承受能力,什么项目都要“做大做强”,争先恐后地宣布“提前进入小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际上是消耗子孙的资源,堵塞后人的发展道路。 以与“国际接轨”为时髦,从鼓吹“自己创造不如从外国引进”到动辄花费巨资请外国人搞设计、做监理,不加区别地认为外国人什么都比中国人强,而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视为“不开化”。 实用主义地看待先进生产力,由对资金、项目和技术的极度渴望,转而淡化服务“大多数”的观念,“嫌贫爱富”造成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群众基础却薄弱了的反常现象。 以上列举的这些表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正确的题目开始,做出了片面的文章。为什么当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仅是情绪化地加以道德评判是不够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认识发生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当下出现的许多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其实质是把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某个观点或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夸大为只能固守不能发展变化的结果。这就等于把思想重新置于一种脱离实际、缺乏活力的状态,不仅不能正确地解决我们已经遇到的矛盾,而且只能使这些矛盾加剧。换言之,我们一些同志目前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调整,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不好的。 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的改革是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探索前行的。当前,面对改革纵深阶段矛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把勇于探索、尊重实践的理念转换为正确认识和驾驭客观规律水平的提高。这就要在更加自觉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特别注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上把握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影响。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提供了这种武器。在发展目标上,要把片面强调经济指标,转到突出关注和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来;在发展动力上,要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外贸拉动向注重自主创新和扩大国内市场转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发展途径上,要从单一的速度型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在综合协调中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等等。要实现这些工作上的转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思想认识上也来一个调整,既要突破一些“时髦”观念的束缚,更要走出被以往的经验“格式化”了的思维方式。按照日益丰富的实践不断地调整和端正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实。 首先,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武装。应该说,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现代管理以及法学等应用性强的知识上,花了较大的工夫。相比较而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则有放松的现象。近几年,一些地区和一些部门出现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各种症状,其根子还在于思想理论上的无知。 其次,要躬身倾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同志只把先进生产力定位在外国的技术设备、能带来投资的富人身上,他们听不到百姓的意见。为什么有些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的问题,而有的干部却不甚了了,原因就在于听不到真话。 第三,要加快发展民主监督的步伐。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思维往往是随着个别领导的好恶转动,把上级的欣赏和满意度置于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之上,甚至不惜拼凑虚假政绩。要改变这种状况,单凭自我约束是不够的,必须形成浓厚的民主监督氛围,让人民的评判成为牵引执政者思想认识的强有力的杠杆。 刘嘉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