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逸事:清粥小菜化外交干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6:52 重庆晨报 | |||||||||||||
1960年4月,周恩来出访缅甸,身着民族服装。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重庆留影。编者按 三十年前的今天,敬爱的周总理离我们而去。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沉重的历史画面至今依然清晰,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周总理永远让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纪念,是我们对伟人的一种感怀;纪念,是我们透过历史对现实的梳理。但伟人浩博的人生,无法用文字一一表达。我们只能浓缩历史,撷取片段,去感悟沧桑,品味高尚。 周恩来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周总理是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接受采访的老外交官们这样评价:“周总理是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纯熟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我们外交官的偶像。” 稳如泰山:巧对美国记者挑衅 梅光(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谈到周总理的外交技巧,我记得有好几个小故事。解放初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娼妓?面对这个挑衅性的提问,周总理沉稳地说:“有,在台湾。”还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笔,于是便用讽刺的口吻说:“你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总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是他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柔如春风:清粥小菜化矛盾 胡传忠(前驻英国使馆参赞):总理的外交手段的确很灵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说无法完全满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同志第二天请阿尔巴尼亚代表们访问大寨,并交待说明天的晚餐就吃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从大寨回来以后,周总理就对阿方代表说了:“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后来,那个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就降低了要价。据世界新闻报 文革时被江青批斗二十天 细心观察,周恩来五六十年代的照片多为满含笑意、意气风发之态;而在最后十年,留下的几乎都是面色冷峻、饱含忧虑的形象。“文革”一起,“西花厅”也改成了革命色彩浓厚的“向阳厅”,原本洋溢着的温暖气息也一下荡然无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文革”一起,周恩来夫妇首先自己制定了“三不”政策:不接见,不通电话,不来往。原来往来的老友、烈士子女,甚至周恩来自己的侄辈,一下子都从周恩来的生活里隐去了。 让工作人员回避江青 “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革命锻炼,你从他的表情和言谈根本感觉不出他内心的波动。”赵炜(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邓颖超的秘书)说,虽然外面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压抑,但在西花厅内部,她很少听到周恩来谈论什么。“我记得天安门第一张贴打倒周恩来的大字报,报到我们那里,大家都很紧张,总理一回来,赶紧把大字报抄下来送进去。我记得在客厅,大姐说,你们别紧张。”邓颖超只是一再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话要特别谨慎,不给总理惹事。“江青来,总理都不让我们出来,生怕她一下看谁不顺眼,惨了。” “有野心的是你江青”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回忆,1973年11月份,当时可能对总理有一些批评的情况,那个时候应该是总理最难过的时候。他的医生,他的卫士只知道他进去开会,只知道他的情绪非常不好,但是并不会知道会议的内容,当然也知道他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是因为有些外交上的事情,要找周恩来谈事情,当时细节很多,等于批斗,二十多天。最后江青他们都以为可以真的把他打倒了,说他11次路线斗争,说周恩来崇洋媚外,批斗他。二十多天以后结束这次批评,毛主席就说,这个不是11次路线斗争,总理没有这个问题,你江青才有野心,有野心的不是周,是你江青。最后就等于让这个事情过去了。据三联生活周刊 小超厌婚一见未倾心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故事因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烙上鲜明的革命色彩,放在今天来看,这份革命时期的爱情反而更具一份别致的韵味。 “‘那个戴鸭舌帽、穿西服、白皮鞋的就是周恩来’,有一次开学生大会,一个同学指着台上的周恩来告诉大姐。大姐说,哟,她当时就觉得周恩来长得很漂亮。”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经常在与赵炜(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邓颖超的秘书)的闲聊中,讲起她与周恩来当年的那些片断。 相识于“五四”运动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邓颖超后来在文章中形容“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有趣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而男生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他就扮演女生;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穿长袍马褂、戴一个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还指导她们演话剧。不过邓颖超一直相信那时的周恩来把她看成小妹妹———那一年,她只有15岁。 “我们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1988年,邓颖超在一篇回忆周恩来的文章里这样说。那时的邓颖超也丝毫没有将台上的那个美男子与自己未来的革命伴侣划上等号,“那个时候,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我还有个天真的想法,觉得我们这批朋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另一方面,受新思潮影响的邓颖超“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上学的时候,每遇到结婚的花轿,她就想这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 一年后两人鸿雁往来 一年后,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但仍没有往那一方面想。“大姐说,‘我知道他那时有一个女朋友,人长得比我漂亮。所以后来恩来跟我提出时,我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革命伴侣终成眷属 1956年的一天,周恩来的侄女来访,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侄女好奇地问起两人当年的往事,周恩来坦诚相告:当年在法国的那个美丽的朋友,“对革命也很同情”,“但是,我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在周恩来眼里“坚持革命”的小超便成了终身伴侣的最佳人选。1925年,他们在广东结婚。 总理自称难忘“大眼睛” 在世俗的眼光里,邓颖超的外貌似乎与有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有些差距,“邓大姐经常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赵炜回忆,邓颖超后来也告诉她,周恩来追求她的举动“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时间谈到过当年相识的事情,直到解放后十几年了,有一次闲聊,周恩来突然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据三联生活周刊 小辈婚姻总理都要过问 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6日做客新浪网时,她向读者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与自己一家鲜为人知的亲情故事: 他对亲人的爱,首先就是他对我们要求严格,因为他觉得只有要求严格了,我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才能够正常的成长,才能够有在社会上独立去生活、工作的能力。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就是一种爱。 用自己工资补贴弟弟一家子 同时,他对我父亲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因为是他亲的弟弟,他就跟我父亲的领导讲,你给他职位要低,工资要少。在那个时候,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房屋都是靠着职位的高低而决定大小的,我父亲的职位低了,我们家房子就很小,房子小了,就没有办法容下我们六个姊妹,所以把我们三个大的已经上了学的接到他那去住。职位低的话工资就少,他又说不可以申请困难补助,用他自己的工资给我们家做补贴,原来是120元,后来增加到200元。他的工资只有四百多,他把两百多给了我们家。我们亲戚很多,他对别的亲戚也有很多帮助,甚至他的老部下跟他提出来有困难他也帮人家,他自己非常简朴。 关心体贴比父亲做得还好 在很多细节的地方,他对我们都很关心,包括对我们的婚姻,谈的什么朋友他都要先了解一下,帮助我们做一些了解,了解以后告诉我们这个情况你自己去考虑决定,真是比亲父亲做得还要好。我觉得要求是很严格,但同时他关心得也是很周到、体贴,都是尽其所能。综合 周恩来生平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925年,和邓颖超结婚。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少将军衔。10月,参与领导第二次东征。 1927年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夏,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4年11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7年,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8月,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9年10月,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2年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5月,发现癌症。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结婚十八载,至友兼爱妻;若云夫妇范,愧我未能齐! ———摘自1942年周恩来致邓颖超书信 住院期间鸿雁传情 红岩革命纪念馆编研部主任刘立群介绍,1942年六七月间,周恩来因病住进了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为了解除周恩来病痛中的寂寞,邓颖超几乎每天都和周恩来保持书信往来,互致问候。在7月6日信的末尾,周恩来饶有趣味地插入了一首小诗,信中署名“鸾”即周恩来,“凤”为邓颖超。 凤: 昨日你们走后,清闲一阵,温度渐减,惟鼻中出血,至夜始止。 夜中睡眠尚好,未吃药。晚饭时,报馆有一印工在此治眼病———昨始知之,来此相谈许久始去。 ……本星期六出院的计划是打破了,因为开刀起十九天,应该是十号或十一号,再过两三天出院,必须是下星期三了。所以我请你和爹商量一下,如果他愿意二十八号本天请人吃面,那就不必等我回来,免得他老人家不高兴。如果,他希望我在家补做,那就等我回来。不过据我所知,他的思想是很迷信的,过生日总愿当天过,儿子在不在跟前倒是次要问题呢。因此,希望你还是将就他一点罢!……病中说错了一句话,内疚无似。 结婚十八载,至友兼爱妻;若云夫妇范,愧我未能齐!鸾(1942年)6/7晚于歌乐山本报记者李晟实习生王曦 相关专题:周恩来逝世三十周年 |